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通过认真研读学习新课标, 对( 2011 版)新课标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领会了新课标对进一步实施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尤其对“双基”变为“四基”的认识更加深刻。课标在原实验稿的基础上,将“双基”拓展为“四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这样不但全面体现了四维目标的整体把握,还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同时要求教学时以学生为本,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 在感悟、体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下面就有关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学习与实践,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 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平面图形时,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把平平的面“请”下来,这些操作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面在体上”, 而且兴趣盎然。当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后, 接着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说: 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四种平面图形分分类呢? 学生自己寻找分类的标准, 其实就是感知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思考过程。分类是认识平面图形的重要手段和思想方法, 从一年级开始,就应当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分类活动中感悟分类思想,积累分类的数学活动经验, 同时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平面图形的形状特征的感受, 帮助了他们在脑子里形成这些平面图形的表象,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又如在动手做(一)中, 学生将长方形、圆形等纸片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 体会到了很多图形都能分成同样的两部分,为后面学习“对称”积累了活动经验。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悟”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中, 培养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开放式问题的教学, 提倡探究式学习, 强化合情推理的训练, 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如我在十几减 9 的教学中,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尝试独立探索 15减9 的计算方法,尽管有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知道了怎么算, 但不能很好地表达计算的道理,为此,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学具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最后在全班汇报交流。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就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位值思想, 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退
新课标读书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