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国展作品的标准“国展”是一项全国范围的书法活动,暂不论,但从一届全来看,仍然可以为我们今后参加同类型的展览提供帮助。由于展览的需要和影响,能够入选的作品水平就必然要达到某种共同的层次,我们通过观察这个层次的整体面貌, 就能从中窥见一些技术性的特点。只要总结这些特点, 确定创作标准, 强化训练自己的创作,就能尽快实现目标。接下来,我们从“取法”、“笔法”、“字法”、“章法”四个方面来解读。想要参加国展的人可以照此检验自己作品。一、取法董其昌说“学书不临古人, 必堕恶道”, 无论是否参加国展, 取法古人是首要的条件。此届国展,草书创作受到兰亭奖的影响,很多作者取法章草, 这是历届展览都有的跟风现象。跟风比较保险, 至少不会走向野路子。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如果没有自己喜爱的取法对象,跟风上届的热点风格也是一个选择。令人欣喜的是,虽然草书大部分是章草,但还是有一些作者取法经典书家,如怀素草书、黄庭坚草书、孙过庭草书等等,这说明取法耳熟能详的经典对象并不是死路一条。当然,取法这一类经典书家的人群非常庞大,要想在国展中脱颖而出,必须写得好(如何写得好?这一点会在下文提到, 此处只谈取法问题)。行书取法依然是“二王”风格较为突出。隶书取法,经典和流行参半,有规规矩矩写经典隶书的,也有夸张结构关系写现代隶书的。有一件作品取法经典汉隶,每个字如原碑字那么大小,写得非常精到,令人印象深刻。篆书取法较为规矩,有大篆和小篆也有战国各国风格的篆书,如《中山王鼎》等等。楷书取法多在魏晋以上, 也有偏向书史上过渡性质的书体,看起来不楷不行、不楷不隶,容易吸引眼球(图 2、图 3)。与取法紧密相关的还有一个关键词“气息”, 即作品中要体现出取法对象的气质,这涉及书法的所有内容:笔法、字法、章法等等, 通俗来讲, 就是感觉要“很像”。无论取法何家, 必须要能完全理解这一家的所有内容,神形都要兼备,让人一看就知道学的是哪一家,并且精华尽显(图 4 、图 5) 。在此基础上从中再略微体现一些自己的个性,这可以显示出作者的创作能力而不是亦步亦趋做古人奴隶。当然,不能显示出自己的创作个性也没关系,只要在章法上调整一下即可(见章法一节)。二、笔法笔法的精到与否是检验一件作品和一个书法家技术的关键,笔法不精到,其他方面做得再好,最多只能是入展水平。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生死”, 可见笔法精到是多么重要。与笔法相关的一个矛盾就是“书写性”, 也就是说笔法不但要精到, 并且还要具备流畅轻松的书写性, 即不能刻板、不能描画,要在快速书写中完成精到的技术要求。否则,作品容易死板。从获奖作品来看,基本上都达到这两项要求。而入展作品(主要是行草书)多是在其中一项有所缺憾,大部分是整体效果好,但笔法略有一些粗糙,主要表现在起收笔处变化较平,线条中间和连接处较为僵硬、平直(图 6) 。这也给我们传递出这样的讯息,笔法不精到问题还不大,重要的是要有轻松的书写性,整体章法效果也一定要好,也就是要有墨色变化、轻重安排、疏密处理等等方面,这是视觉艺术的基本要求。字写得稍微差一点或者说“天真”一点,问题不大(图 7)。但千万不要以为把字写好了就什么都没问题了。笔法的精到在于笔画的完整性和弹性以及线型的变化。无论何种书体都离不开这些要求。完整性可以体现作者控制毛笔的能
入国展作品的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