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爪病的预防和治理黄冠梨“鸡爪病”成因及综防技术一、鸡爪病的形成原因果农俗称的“鸡爪病”(花斑病) 是套袋黄冠梨的一种新发病害, 严重影响果实外观品质, 且近年来有日趋猖獗之势, 严重发病果园优果率不足 20% , 给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花斑病仅发生在套袋果实上, 病斑仅局限在皮层, 不扩展、微凹陷, 病斑上不发生腐生真菌的继发感染。病害发生可以从近成熟期一直延续到贮藏期; 往往越接近成熟和上市,发病就越重,单果重越大发病率越高。一、发病机理试验研究表明,套袋黄冠梨花斑病是由于套袋后果皮钙素营养的缺失和果实袋内特殊的环境(温、湿、光) 影响, 使果皮在皮孔部位形成较大的不规则龟裂纹, 同时龟裂纹缺少角质层的保护, 果实受较剧烈温湿度变化导致龟裂加大而激发的一种酶促褐变反应。花斑病的发生是涉及钙素营养、环境、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等诸多因素的生理过程。鸡爪病”症状该病为果实病害, 发病于果实成熟及贮运期间, 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病害主要影响果实的外观和商品价值;果实发病后不腐烂,病斑基本不扩展。该病围绕果实气孔周围发病,开始在皮孔的周围出现褐色斑点, 然后沿皮孔周边细胞向外迅速扩展, 形成不规则弯曲褐色纹理, 当围绕气孔一周时, 便形成中心( 即气孔) 颜色浅淡、四周浓重的不规则褐色斑; 当多个病斑连在一起时, 则形成较大的不规则斑块。发病轻微或发病初期一般为不规则弯曲且类似鸡爪形的褐色纹理。病斑随时间推移, 颜色由浅变深并伴随轻微凹陷。“鸡爪病”发病迅速, 发病时几乎是数个甚至数十个病斑同时在果实的不同部位发生, 形成病斑大小不一、形状不定、分布无规律的纹理、斑点和斑块,各种纹理、斑块只为害果皮,而果肉正常。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 天气因素果实发育后期,持续阴雨引发温湿度剧烈变化,导致果皮龟裂纹加大,加剧花斑病发生。 2 有机质含量低. 重施化肥而轻菌肥及农家肥, 使土壤有机质和有益菌群减少, 土壤板结, 肥料利用率低。施肥过于单一, 土壤钙等微量元素相对短缺。经过土壤检测, 凡是鸡爪病严重的果园, 土壤钙等微量元素含量较低。近几年广大果农施肥品种仅拘限于氮肥, 磷钾肥很少施用, 几乎不施微肥。果实发育期, 特别是中后期过量氮肥的施用, 直接影响了钙、硼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微量元素的缺乏, 导致黄冠树体免疫功能降低、鸡爪病发生。据调查,树上未补钙、钾的果园比叶面喷钙、钾的果园发病率高 30% ;6 月份以磷钾肥为主,未施氮肥的果园比以施氮肥为主的果园发病率明显偏低。氮肥施用量偏施氮肥是近几年花斑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氮肥对发病的影响是通过两个方面, 一是增大果实的膨大速度; 二是影响果皮钙素积累, 造成钙的功能性缺乏。钙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就是提高细胞间结合的紧密程度, 与果皮组织的韧性有关, 套袋黄冠梨花斑病与果皮钙素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3 土地板结有机质含量降低也是“鸡爪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根据我们对部分农户的土壤化验证明,梨区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人们只重视施用化学肥料, 农家肥很少施用, 使土壤有机质逐渐减少。再加上喷施农药造成的对土壤的影响, 土地板结, 土壤含空气量降低,有益菌减少,使过多的化肥固定,进而转化成有害物质。化肥利用率低,蓄肥蓄水能力低,养分对树体供应不足,树势减弱,抗病能力降低。 4 使用劣质纸袋。经调查,透气性差、吸水后不易干,透气孔尚未完全打开的纸袋发病重,反之较轻;光梨则几乎不发病. 对果实发育尤其是果皮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综合性的, 其中至少有二个方面的作用是与发病有关: 一是降低果皮钙素积累; 二是减少果面角质层的形成。角质层是表皮细胞分泌形成的一种保护组织, 其保护作用一直延续到果实贮藏期以后,甚至影响到果实的贮藏寿命。使用透气透光性好的果实袋有利于增加果皮角质层厚度, 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率。 5 病毒或类病毒病原体的感染这也是引起“鸡爪病”发生的一个因素。因部分果农对抗病毒类药施用较少, 以致使果面受病毒感染而产生“鸡爪病”。 6 不良气候低温寡照的不良天气对“鸡爪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根据我们对气象信息的记录, 2004 年黄冠梨花期及果树生长期低温及阴天天气较多。果实膨大期低温、阴天、光照不足等气候条件及环境条件是引起黄冠梨“鸡爪病”的重要因素。 8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 比如授粉不良、套袋前用刺激性农药、果袋通透性差含有毒物质的果袋. 喷枪雾化不好. 果袋通透性差等原因,也容易引起“鸡爪病”。二、主要预防措施 1、鸡爪病只能综合预防, 等到出现时任何方法都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预防综合措施如下平衡施肥、灌水, 控制产量。多施有机肥、不用或少用氮肥, 提高树体抗性, 并为果皮细胞的发育提供良好的栽培条件是减轻病害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目前生产上一般梨园单产都在 3 50
鸡爪病的预防和治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