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购( Buy-back ) ,又称补偿贸易( Compensation Trade )是指交易的一方在向另一方出口机器设备或技术的同时,承诺购买一定数量的由该项机器设备或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这种做法是产品回购的基本形式。有时双方也可通过协议,由机器或设备的出口方购买进口一方提供的其他产品。回购方式做法比较简单,而且有利于企业的成本核算,使用较为广泛。所回购的商品一般在卖方所在市场销售或用于制成品的生产,卖方对回购产品沃尔玛股票回购的质量也较为关心和重视。但是,由于回购商品要等进口的机器设备安装投产后才能进行,交易期限往往较长,有时长达 5— 10年,甚至更长。什么是股票回购? 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现金等方式,从股票市场上购回本公司发行在外的一定数额的股票的行为。公司在股票回购完成后可以将所回购的股票注销。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将回购的股票作为“库藏股”保留,仍属于发行在外的股票,但不参与每股收益的计算和分配。库藏股日后可移作他用,如发行可转换债券、雇员福利计划等,或在需要资金时将其出售。关于股票回购问题,在国外股票市场上,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股票回购的案例日渐增多。比较成功的案例有: 1992 年大豫园合并小豫园、 1994 年陆家嘴回购国家股等。近期云天化和氯碱 B 又传出了股票回购消息,从而引起市场各方人士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回购概念股被炒作得红红火火。那么,股票回购的动机究竟何在?方式有哪些?目前,在我国实施股票回购制度的意义何在?本文将结合国内外证券市场发展的实践,对此进行分析。综述如果从世界经济方面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乃至不同性质的上市公司之间,其股票回购的动机是不完全相同的。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下述五个方面: 防止兼并与收购以美国为例,进入 80年代后,特别是 1984 年以来,由于敌意并购盛行,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大举进军股市,回购本公司股票,以维持控制权。比较典型的有: 1985 年菲利普石油公司动用 81 亿美元回购 8100 万股本公司股票; 1989 年和 1994 年, 埃克森石油公司分别动用 150 亿美元和 170 亿美元回购本公司股票。再如日本, 6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 为了防止本国企业被外国资本吞并,企业界进行了著名的“稳定股东工作”——职工持股制度和管理人员认股制度。前者是指企业对职工购买、持有本企业股票给予某种优惠或经济援助,奖励职工持股的制度;后者是指企业给予高级管理人员优惠认购本企业股票权利的制度。其目的是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确保企业的优秀人才。而允许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回购本公司股票,则是建立职工持股制度和管理人员认股制度,维持企业控制权的前提条件。正因为此,所以,进入 80 年代,在欧美国家修改《公司法》的同时, 日本亦相应修改了《公司法》,并相应放宽了企业回购本公司股票的限制。振兴股市 1987 年 10月 19 日的纽约股票市场出现股价暴跌,股市处于动荡之中。从此,美国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的主要动机是稳定和提高本公司股票价格,防止因股价暴跌而出现的经营危机。据统计,当时在两周之内就有 650 家公司发布大量回购本公司股票计划,其目的就是抑制股价暴跌,刺激股价回升。提高利益减少压力维持或提高每股收益水平(即给股东以比较高的回报)和公司股票价格,以减少经营压力。例如,经历了五六十年代快速增长时期的 IBM 公司, 70 年代中期出现大量的现金盈余, 1976 年末现金盈余为 61 亿美元, 1977 年末为 54 亿美元。由于缺乏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IBM 公司在增加现金红利( 1978 年的红利支付率为 54 %,而五六十年代红利支付率仅为 1%至 2 %)的同时,于 1977 年和 1978 年共斥资 14 亿美元回购本公司股票。据统计, 1986 —— 1989 年期间, IBM 公司用于回购本公司股票的资金达到 亿美元,共回购 4700 万股股票,平均红利支付率为 56%。另据了解, 美国联合电信器材公司 1975 —— 1986 年期间,一直采用股票回购现金红利政策,使公司股票价格从每股 4美元上涨到每股 美元。无独有偶,步入 80 年代中期,日本的许多企业亦步入成熟期,按照企业发展理论,一旦企业步入成熟期以后,不再片面追求增加设备投资,扩大企业规模,而日益重视剩余资金的高效率运作。然而,如何高效率地运用剩余资金,成为当时日本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恰在此时,美国的 HBO & CO .公司利用剩余资金回购了 26 %的发行在外的股票。受此影响,许多日本上市公司也开始利用剩余资金回购本公司股票。重新资本化即大规模借债用于回购股票或支付特殊红利,从而迅速和显著提高长期负债比例和财务杠杆,优化资
回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