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寓诗意学诗歌.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寓 诗 意 学 诗 歌
婺源县思口中心小学 戴慧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浩淼的时间长河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诗歌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诗歌凝炼、简短、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小学生喜爱,同时诗歌讲究图画美,意境美,音韵美,可陶冶情操,发挥想象,发展思维。因此小学诗歌教学应寓乐于教、寓读于教和寓仿于教。
寓乐于教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培养兴趣,宗旨是创设合适的情境,进行美感教育,下面谈谈本人感触。
1、生活显示情境与图画再现情境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的直接体验,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是诱发学生情感的酵母。再现图画,再现生活,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年级《所见》一课,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骑牛的乐趣,在学生搜索记忆,各抒已见后,出示挂图,由观图引出诗句。当学生凭着诗句跨越广袤的空间去神游时,诗句就成为学生心理视像中的美丽画卷,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一直很浓厚。
2、音乐渲染情境与语言描述情境相结合
合适的音乐与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可无形感化学生,二年级《悯农》,在教师朗诵的同时配上二胡独奏《江河水》,可直接将学生带入悲惨的情境,再出示挂图提出问题,在一望无际的稻田旁,怎么会有人饿死呢?接着引出诗句,指导朗读,如此一环扣一环,可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诗人和诗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感情丰富的学生都流下了眼泪。
3、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可突破时空局限,视听结合,化抽象为具体,比较适合小学诗歌教学。三年级《舟夜书所见》,可制作课件,一幅是“孤光一点萤”的画面,一幅是“散作满河星”的画面。教学时教师朗读诗句时并相机出示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直接体会景物的动静变化。让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活跃起来,这时教师无须过多的言语,只须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有感而发。
培养兴趣,创设情境,方式很多,但因生、因材、因师而定。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寓读于教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朗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三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谈谈其在诗歌教学中的三个作用。
1、读中感悟
学习诗歌,需要揣摩字意,理解诗意,应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全班讨论。
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再现,如何才能把握好呢?关键在朗读,教师应给足学生信心,让他们敢于尝试。教学时首先由朗读带或教师朗读示范,让学生尝试,再指名读,大家一起讨论个别学生哪读得好,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自己说,最后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让学生齐声朗读。总之朗读可四步走:自由读,指名读,再讨论,后出示要求齐读。
2、读中欣赏意境
理解诗意,体验情感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脱离教材,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诗歌的意境,教师可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挂图、音乐、朗读带等多种手段,最后回到课本,让学生大胆地放出嗓门自由朗读。
这两点由朗读所起的作用,在教学中是一脉相承的。在上《江上渔者》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正确读出诗意,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两幅对比画面,一幅是有钱人在江上来来往往,另一幅是打鱼人划着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随着风波浮浮沉沉。接着因势利导“在看到此景你想说些什么?”这时学生涌跃发言,有的说“打鱼人真是太辛苦了”,有的说“有钱人只顾自吃鱼太自私了”……听着他们稚嫩爱憎分明的话语,我的情绪迅速被学生感染了,我提高声音说:“

寓诗意学诗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jjg0025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1-06-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