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如从时间角度看,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从要素角度看, 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一种文明。所谓生态文明, 就是关注的不是狭隘的个人或群体, 而是超越其上的人类和自然界的整体命运, 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的主体是人类, 人类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与使命, 通过经济系统、文化系统、政治系统的创新与重建, 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秩序。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至少包括较强的生态意识、可持续的发展观、公正和谐的道德理念等。当前中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提出来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期战略任务。从实践来说, 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有很大发展, 经济实力有很大增强, 社会各方面也有很大进步。但是现实生活中, 依然存在着许多影响社会和谐、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和不足。因此, 总结成果、认清不足、分析原因是很有必要的。一、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在道德方面已取得的成果(一) 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 为生态文明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2008 年正式成立国家环境保护部,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总体战略。从此,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由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逐步过渡到采取法制的、经济的、行政的以及舆论监督的综合管理手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03 年6月, 中央在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新内涵。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 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思路开始调整、转变。(二) 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初步建立了有关生态文明道德的教育体系在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智慧的基础上, 我国学者又吸收国外的生态伦理理念,不断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理论成果。上个世纪 80 年代, 我国将环境教育列入国家教育计划, 一些大学专门开设了环境伦理学、生态文明、环境社会学等相关课程, 一些小学开设生态教育的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我国现有生态道德教育形式主要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 教育内容往往与实践相结合,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了能在全社会长期、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道德的教育活动, 有学者建议“加强与现有德育课程及各学科的渗透, 开设有关环保的课程,同时从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建设生态校园、社区服务等方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德育实践活动,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三) 生态文明道德意识不断加强, 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并且积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府重视,人民支持,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普遍增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被人们普遍接受。根据北京市统计局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正在逐渐培养和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离“绿色北京”目标还有一
生态文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