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语言,悟形象 感受经典魅力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序
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它包含了诗歌的真挚和抒情,散文的洒脱和自由,戏剧的凝练和冲突——而它自身又具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因此相比其他文体,学生更乐意阅读小说。鉴于此,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直观感性的特点,抓住小说这一文体的独有特性,避免教学容的“繁、难、偏”,使小学生也能轻轻松松地读小说,提素养。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古典白话小说名著片段。这对于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承和语文能力养成,都有相当的助益。尤其是这些片段都选自我们耳熟能详的、在中华古典小说中熠熠生辉的名著,其艺术造诣和语文学习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选文。 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当我们面对这样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的文段,对于它的崇拜和亲切很容易让我们迷失或沉浸在小说情节的探讨中不能自拔,亦或是专注于超越文本而去评说人物,鉴赏写作,恨不能将其文学技巧和艺术魅力尽情呈现,最终导致我们的学生在看似热闹的课文学习后并没有真正语文上的收获。
所以在进行古典白话小说的教学时,我们必须从小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出发,坚定它的“语文教材”立场,尊重“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抓住“人物形象”这个“纲”,有效举起小说阅读的“目”,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尤其是要抓住文中特别鲜明的人物语言或动作的描写,反复阅读,揣摩作者在表达上的特色,指导学生依托语言体味人物性格,从而全面立体地丰满人物形象,让学生发现原著语言的魅力,感受原著语言的精粹, 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积累语言,丰厚语感。
【课文】
猴王出世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儿,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
“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遂 獐 猕 猿 顽 窍 镌 挠
顽
挠
涧
窍
1.石猴是怎么出生的?又是怎么成为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