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
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
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
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通过对二年级长度单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和米,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和估测意识,认识线段并会用刻度尺画和量线段的长度,但这些都仅限于整厘米或整米。 三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维持在30分钟左右,自制力和坚持性不强,思维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注意将直观描述与学生操作感知相结合,保证教学顺利有效的进行。小学生的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想象的目的性强,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能对以前学习的内容进行联想、回忆、加工等,这有助于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倾听能力,并在学习活动中渗透一定地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准备:一人一张光盘,一把直尺。同桌一份活动物品(2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一块磁铁)一张记录表。
▲教学预设:
引入
估计老师有多高?说说怎么想的?
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我们在测量哪些物体的时候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书本的宽度,是多少厘米?
看来书本的宽度不是一个整厘米数,要想比较准确地知道数学书的宽度,就要用到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齐读。)
( 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入手,引导孩子们回忆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趣而自然。并通过孩子们自己测量发现书本的宽度不是一个整厘米数,体验到需要一个比它更小的长度单位,由此明确了学习毫米的必要性,简单而深刻。)
二、展开
认识毫米
1、1毫米有多长呢?请大家观察自己的尺子,找一找哪到哪是1毫米长呢?
2、电脑演示放大的直尺,认识1毫米的长度。
3、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呢?请大家拿起铅笔用笔尖点着数一数。(板书:1厘米=10毫米)2厘米呢?5厘米呢?10厘米呢?
4、画出1毫米的长度。对1毫米长的线段你有什么感受?
不用尺子画1毫米,同桌检验,并马上修正。
5、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长度、宽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
(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让孩子们先尝试着自己在尺上找一找1毫米,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厘米和毫米的关系,通过找一找,点一点,数一数,画一画,说一说一系列活动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感受1毫米、几毫米的长度。
1、测量光盘的厚度,看看够不够1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