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及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3.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点
1.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用厘米测量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测量长度的方法。 师:怎么测量巨石的宽度?怎么测量布的长度?怎么量竹竿的长度? 生:用庹量巨石,用拃量布,用脚长量竹竿。
师:老师和小明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生1:老师的手大,小明手小。 生2(提出问题):他俩的拃不一样长。 师:那么谁的结果正确呢? 生:都对。
师:选谁量的结果?
生:无法选择,因为都可以。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认识直尺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 引导学生找小竖线。
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四、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1. 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 生:(1)比划;(2)说;(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4)找直尺上的。 师:在直尺上找1厘米,试着找找看? 2. 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到1厘米吗? 师:从0到1。
3. 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 生:(活动)
4. 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报。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6。
师:对,我们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3. 测量自己的数学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测量。
六、总结评价,深化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 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测量物体的长度。
3. 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1米,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引导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比一比看谁量得最快)。 2. 谁来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
通过测量黑板你们有哪些感想,谁想说?(体会小尺子量比较费劲) 提出问题“有比较长点的尺子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米尺,说明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1. 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拿出1米尺。
2. 小组交流、比划1米的长度。(伸开双臂,量一量身高) 3. 汇报,体会大约1米的有多长。 4. 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米的物体。
5. 仔细观察一下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可以用“m”来表示。 讨论:1米=100厘米。
三、用米测量
1. 指名学生: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门的高度。 2. 交流测量方法。
3. 小组合作估测一下教室的长度,再用卷尺实际量一量。
4. 说一说米尺的好处。
长度单位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