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农区鼠害监测与防治技术.doc龙川县农区鼠害监测与防治技术
[摘要]农区害鼠是危害农作物的重要有害生物,也是传播多种疾 病的生物媒介。及时有效控制农区鼠害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人民身 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根据鼠情调查和灭鼠工作实践,阐述了龙川县农 区害鼠的发生危害情况,有针对性地总结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关键词]农业;鼠害;综合防治
龙川县是广东省农区害鼠发生较严重的区域之一,近年来,我县灭鼠 工作开展不平衡,各乡镇农田害鼠密度较高。按照“安全第一、经济有效、 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开展鼠情监测,改进灭鼠技术,把鼠害控制在为 害水平内。
一、农区害鼠监测方法与结果
监测方法
在全县选择3个镇建立鼠情监测点,根据农区鼠类的危害情况进行监 测,定时调查,向农业局病虫测报站汇报,不断提高鼠类种群数量预测预 报的准确性和监测水平。推广“四定”措施(定监测点、定测报人员、定 时调查和汇报、定监测对象和任务指标),做到“三个及时”(及时开展田 间调查、及时汇报田间鼠情动态、及时准确发布中、长、短期趋势预报) 的农田鼠害监测体系。
监测结果
近年来小家鼠数量在农户庭院迅速增加,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 严重威胁。同时,褐家鼠由村落家舍大量进入农田,也进一步加重了农作
物的受害程度。在龙川县农区害鼠中,黄毛鼠和板齿鼠对水稻的危害波及 到整个生育期,而小家鼠只在芽期和成熟期危害水稻。在芽期,黄毛鼠、 板齿鼠和小家鼠等害鼠进入秧田盗食谷芽。苗期至幼穗分化期,黄毛鼠和 板齿鼠均咬断植株取食稻茎。在水稻孕穗期,黄毛鼠和板齿鼠咬断植株剥 吃幼穗。在水稻成熟期,小家鼠爬上稻株剥吃谷粒而不咬断稻株,但黄毛 鼠和板齿鼠是将稻株咬断后才盗食谷粒。
种类及密度
黄毛鼠(Rattus rattoides)是主要害鼠,占50%以上,为第一优势 鼠种,其次是小家鼠(Mus muculus)、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褐 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根据 2009 年冬季调查,农田每100m-般有新鲜鼠洞5〜7个,沟渠为5〜8个,田 基为3〜6个,最高的为塘堤,达15个,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调查发现, 害鼠密度高,重发区农田害鼠密度达20%〜30%,农户庭院鼠密度达11%, 远远超过农田鼠密度防控标准3%〜5%,庭院害鼠密度防控标准2%o
危害损失
害鼠为害水稻从播种至收获均会遭受不同程度的鼠害,其中幼穗形成 至抽穗灌浆期害鼠的危害程度最为严重,占总为害量的86. 1%,灌浆至完 %,而在幼穗分化至幼穗形成期鼠害程度的最小,%o 由于害鼠喜食孕穗期的水稻,在不同熟期的水稻品种混植时,早熟品种孕 穗早,诱集害鼠到早熟稻田觅食,鼠密度比中迟熟品种高2.
倍,平均鼠害率高达5. 27%,%%。 据统计,2008年全县农田害鼠发生面积达7500 hm2次,农户4. 5万户次。 全县每年因鼠害损失粮食近250 t。其中,在粮食收获前,平均损失近180 t,在粮食加工储存过程中损失约70 t,损失粮食价值在3000万元以上。
二、农区害鼠防治技术
农区灭鼠工作应采取以生态、物理控制为基础,以化学药剂灭鼠为重 点,农田与农
龙川县农区鼠害监测与防治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