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案
【理论支持】
简简单单教语文,朴朴实实教语文。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内容,把握整体联系,追求教学环节清清爽爽,学生学得明明白白,教师教得轻轻松松。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进而开展探究性阅读,达到明诗意,悟诗情,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维度的交融。
树立资源意识,打造有效课堂。在《望洞庭》教学中,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理论支撑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精美绝伦。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设计内容】
一、课前自主预习
:认真练读《望洞庭》,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搜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洞庭山水的美丽风光与神奇传说。
二、课内精讲精练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昨天我们学习了送别诗《水调歌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异彩纷繁,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诗呢?
指名交流。
,跟随唐代诗豪刘禹锡——《望洞庭》。(板书课题)
3.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关于这首诗的哪些信息?
相机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介绍洞庭湖,理解“望”(远看)。
4.读了诗题脑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呢?
二、一读,整体感知
1.我们来一边欣赏画面一边聆听。(配古筝曲《平湖秋月》,师范读。
2.你看到了那些景象?
多媒体出示诗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此时洞庭湖给你什么印象?
4.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5.指名读(正音: 螺、磨)。
三、再读,理解品味
过渡:吟诗的关键是要吟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先了解诗意。
1.用心再读一读这首诗,想想:
哪些字、词、句你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或是有疑问。
2.指导交流探究。
A.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你读懂了哪些字、词、句?
(2)这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湖水——
秋月——
湖光秋月——
(师引说,相机板书词语)
(3)多么和谐啊。第二句你读懂了什么呢?
(4)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什么感觉呢?
(5)能完美地描绘读到的美景吗?(指名交流,师相机点拨)
(6)眼前的画面给我们什么感觉?
指名回答。
(宁静、和谐、迷蒙……)
(7)诗中的哪一个字概括了月夜洞庭湖的这种美?
指名回答。
(8)宁静的夜晚,望洞庭湖光秋月,一片迷蒙、和谐之美,于是,轻轻地吟诵——
指名读,小组读。(给生配乐)
(9)为什么潭面像镜未磨一样朦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