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战警》人工智能和无人机系统
文/ 嘉琦
著名导演何塞·帕迪里亚执导的好莱坞大片《机械战警》(RoboCop)最近在国内上映,该片是1987 年版的经典科幻系列片《机械战警》(RoboCop)的翻拍之作。《机械战警》是好莱坞历史上非常经典的科幻系列片,至今仍为许多影迷津津乐道。不过,大多数影迷对影片的喜爱,主要来自于片中精彩激烈的枪战场面,和一身钢甲、正气凛然的主人公,很少有人关注片中所展现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技术。
实际上,新旧两版的《机械战警》,都诞生于AI 技术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透过影片对机器人形象的展示,可以看出美国AI 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和美国社会对AI 技术的认识。
人工智能, 英文缩写为 AI, 是一门由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语言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数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新学科,诞生于20 世纪30 至50 年代。在诞生之初,科学家们对AI 的发展非常乐观。当时,科学家们普遍认为,AI 研究的目的就是制造和人一样能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机器,并认为这一目标可以在数十年内实现。这种乐观态度甚至引发了一种恐慌,就是这样能思考的机器会不会最终取代人类而掌控地球?阿西莫夫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由此引发的有关科学伦理的讨论影响至今。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事情远非这样简单。因为人类至今没有搞清自己的“智能”到底包含哪些内容,以及人类“智能”到底如何运作。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新逻辑学等学科的出现,科学家们发现,计算机固然不能百分之百模拟人脑,但却能非常有效地模拟人脑的一部分功能,在某些领域取代人的工作。由此使得AI 的研究方向产生了分化。和早期科学家一样致力于制造和人一样思考的机器的AI 技术,被称为强AI,也叫Bottom-Up AI 或BUAI;致力于制造模仿人脑一部分功能的AI,被称为弱AI,也叫Top-Down AI 或TDAI。目前,具有应用价值的AI 技术主要表现为弱AI 技术。强AI 技术研究虽然也在不断取得突破,但都主要停留在理论阶段。
无论老版还是新版的《机械战警》,关注的都是弱AI,因此都没有涉及诸如“机器人是否能够取代人类”这类科学伦理问题。
新、旧版《机械战警》中的AI 技术
旧版《机械战警》的第一部上映于1987 年,最后一部上映于1993 年。这段时间正是作为AI技术主攻方向的弱AI 技术处于低谷的时段,被称为“AI 冬天”。弱AI 技术的核心在于大知识的存储和检索。打个比方说:拥有强
AI 技术的机器人,类似一个“机器婴儿”,它拥有人类的感情和思维,但本身不拥有知识,其知识需要像人一样学习才能够获得;弱AI 技术制造的机器人,则是一个“超级电脑”,想要它模仿人脑的某一部分功能,需要先将这部分功能中人类已经掌握的所有知识输入电脑并储存起来,一旦机器人面临问题,则从已有知识中检索寻找应对策略。在“AI 冬天”,囿于当时微电子技术的限制,电脑的数据存储能力和处理速度都不高,制造出的机器人体型庞大,工作效率低下,而且极不稳定。因此,当时人们对AI 的
《机械战警》人工智能和无人机系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