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广告用“替身”是钻法律空子.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广告用“替身”是钻法律空子
  广告用“替身”到底算不算虚假广告?这种类似“潜规则”的广告生产方式打的就是法律的擦边球,也就是利用了法律的空白。广告里呈现的只是视觉效果,消费者买到的还是货真价实的产品。从哪个角度来看,好像都难以过分指责这种行为的不当之处。
  
  几天前看一个节目,一位熟知广告业诸多内幕的嘉宾披露:很多啤酒广告其实是用色拉油代替啤酒,来制造晶莹剔透的效果。
  色拉油的特点是剔透,粘稠,同时相比啤酒,更具有质感。
  而啤酒必需的泡沫,则是家用摩丝“制造”。
  当节目主持人对这个问题提出质疑时,这位嘉宾表示,没必要大惊小怪,这些在广告界是已然运用多年的手法,类似于潜规则。
  消费者实际上买到的还是真正的啤酒,只是为了提升广告效果而用了“替身”。
  随即,这位嘉宾再度爆料:很多牛奶广告用的是乳胶和细盐。
  广告用“替身”到底算不算虚假广告?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关于虚假广告的定义,似乎哪一条也难以
“合体”地贴在上述行为的身上。最疑似具有约束力的就是:
  “(一)夸大失实的广告:一般是经营者对自己生产、销售的产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来源等情况,或对所提供的劳务、技术服务的质量规模、技术标准、价格等资料进行夸大,无中生有的与事实情况不符的宣传。”
  但细完起来,还是难以套用。事实上,这种类似“潜规则”的广告生产方式打的就是法律的擦边球,也就是利用了法律的空白。广告里呈现的只是视觉效果,消费者买到的还是货真价实的产品。
  从哪个角度来看,好像都难以过分指责这种行为的不当之处。
  但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啤酒里真的加入色拉油,不,色拉油成本甚至高于啤酒。
  假设加入的是一种同样能呈现优质啤酒效果而成本却低于啤酒的有害化学物质,我们可不可以说,广告对这种行为具有相当大的启发作用呢?
  事实上,这样的案例已经不断发生在我们身边,从添加剂的代表三聚氰胺,到百分之百人造的假鸡蛋。
  或许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上述广告的引导作用,但当消费者对有毒食品的无力感和节目里那位嘉宾对广告业“替身”
手法的习以为常渐渐重合时,我们的食品安全环境就极度危险了。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2010年,普通消费者不断发出“还有什么能吃的”的感慨。
  不断投入食品饮料里的各色添加剂,甚至低廉的替代成分

广告用“替身”是钻法律空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2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