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60~61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很抽象,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认识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米尺、橡皮、曲别针、1分硬币、电话卡、1厘米纸条、10厘米纸条、1米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创境设疑,导入新课
。
师:同学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能猜出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汇报身高时用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各大约有多长?(教师用米尺检验学生比划的长度是否准确?并将1米长的纸条贴在黑板上)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板书:1米=100厘米
。
学生操作:用“厘米”作单位量课本的厚度,汇报测量结果。提问:怎样才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厚度呢?
教师引导:要想比较准确地说出课本的厚度,就要用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评析:由猜身高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巩固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由用“厘米”作单位量课本的厚度不能准确表达出来,创设认知冲突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导入新课。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毫米”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用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