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第一集:中国之谜多年以后,关于 2008 年,有这样一些印象将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一年,罕见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降临到中国人身上。带着剧烈的伤痛, 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壮观与宏大的奥运盛会。这一年,一场金融风暴从美国华尔街悄然发端,在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这些百年历史的金融巨头相继倒下后, 风暴进一步席卷整个欧洲大陆,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世界经济陷入了全面衰退。也是在这一年, 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 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 30 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再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受到世界的关注:无论是 30 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 还是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 都让深陷经济危局的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也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看清自己: 延续了整整 30 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如何在我们手中续写;未来前行的动力又在哪里? 姚景源:改革开放 30 年,我们常常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是不是符合中国国情。把握国情, 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依据, 也是我们执行这个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客观基础。今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 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世界第三。 1978 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30 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幅高达 % ,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1978 年仅为 % ,到 2008 年已提高到 % 。 1978 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 206 亿美元, 2007 年猛增到 21737 亿美元,增长了 104 倍。其中,出口总额从 98 亿美元增加到 12178 亿美元,增长了 123 倍;进口总额从 109 亿美元增加到 956 0 亿美元,增长了 87 倍。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 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 29位,从 2007 年以来则稳居第 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 1978 年的不到 1% 提高到 2007 年的近 8%。美国国际问题专家法里德? 扎卡里亚在他的畅销书《后美国世界》一书中这样描写到, 中国生产全世界 2/3 的复印机、微波炉、 DVD 机和鞋子, 还有几乎全部玩具。而全球最大的美国连锁零售商店沃尔玛的绝大多数国外供应商都是中国企业,沃尔玛所谓的“全球供应链”,其实就是一条“中国供应链”。姚景源: 30 年前,我们中国的贫困人口是 2亿5 千万,那么经过 30 年,我们使 2 亿多的人从贫困状态,他们解决了温饱,他们开始走向小康,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当他们在讲到说我们这 30 年全人类减贫的成就的时候,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他们一致认为, 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减贫是占了这 30 年全世界减贫的总成就的 2/3 。我们现在有近万亿美元的进口, 那我们这么大数量的进口, 就有力地拉动了我们贸易伙伴的国民经济的增长, 现在全世界 500 强在中国都有他们的投资, 这么多的外资, 他们的所有者在中国这片土地所获得的利润, 大大地高于他们在原来所在地, 所以中国的增长应当是为整个世界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关于中国经济起飞的说法首先来自西方, 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应该是美国《纽约时报》。 1992 年9 月,这家报纸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起飞了。当时出现这样的报道不免令人惊讶, 因为在此之前, 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的报道中几乎都在谈论中国的危机。但似乎一夜之间不一样了。美国《新闻周刊》管中国叫“亚洲的庞然大物”; 法国《回声报》副主编伊兹拉莱维奇发表了一部名为《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的著作,立即上了畅销书排名榜; “德国之声”电台在预测 2050 年世界经济形势时将中国形容为“旗舰”。拉丁美洲第一大周刊的巴西《请看》杂志则在一篇长达 78 页的文章中称中国为“正在上升中的帝国”。而在形容中国的众多新词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代》周刊的“一个新王朝的开始”。迥异的表达方式、或夸张或公允的赞美, 折射出大多数国家复杂难言却又惊人相似的心理感受。然而, 没有人能统计清楚, 这当中又有多少的误读。虽然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辞。但是,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1993 年,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 麦金农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罗纳德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 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 于是, 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 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
国情备忘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