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习课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能力目标:
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多媒体、合作探究法、讲解法。
授课过程:
一、复习回顾。
二、提问资料《高原红柳》中介绍了红柳的哪些作用?为了使学生对红柳树有更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欣赏几幅红柳图片。
三、新课导入
四、文本研习:
1、小组合作:文章除描写红柳恶劣的生存环境外,还从哪些地方说明了其生命力的顽强?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
根——
①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②红柳如同冰山……,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③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④金色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⑤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2、文章在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同时,还歌颂了它的别的什么精神呢?
奉献精神。它可以固住泥沙,保护生态环境。
当人们用它烧饭时,它“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燃烧自己,造福人类。
3、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
简析: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红柳越美越有价值,摧毁红柳的行为就越可悲。
五、深入探究
1、红柳的最终结局是什么?被掘净烧光。能固定流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之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作者认为可悲的仅是这些吗?更令她痛心的是什么?(小组表演司务长对话)
明确: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理直气壮的情态,司务长目光短浅,愚昧无知,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人们犯了错误,还浑然不觉;人们在自掘坟墓,还义正辞严。这就从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了事件的可悲之处。
2、在整个故事中作者写的最详细的是挖红柳的过程——先掏沙再斩根;先易后难;先人工后炸药。作者为什么这样细致描写挖红柳的艰难过程?
明确:一方面照应上文,侧面描写了红柳的顽强,一方面营
离太阳最近的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