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国际安全观的转变与中国新安全观的形成.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国际安全观的转变与中国新安全观的形成
 
   
 
 
 
 
 
 
 
     
 
 
 
 
 
孙琳付莉雅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11731)
【摘要】冷战结后,世界格局进入转型期,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凸显使国际社会开始转变传统的安全理念以适应新的国际社会环境,中国也逐渐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新形势下的新安全观。
【关键词】新安全观;国际安全体系;中国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开始由两极向多极过渡,民族分裂、种族冲突、国际恐怖主义和环境、资源、人口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显。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突显及其与传统安全问题的交织,使传统安全观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各个国家开始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安全观,中国在对世界格局的冷静判断和系列实践后,形成了中国的新安全观。
一、国际安全体系的转变
全球化的趋势、国家合作意愿增强、国际机制改革的迫切性是国际安全理念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全球化在冷战结束后迅速发展,从经济方面扩展到了关乎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增进了人类的相互依存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依然是国际安全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但国家间相互合作的意愿开始加强,国家主权可以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向国际合作作出让步,这对传统的国际安全观造成了冲击。但与全球化随之而来的全球性问题促使各国开展深入合作,以加强国际安全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国家对传统国际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的呼声越来越高,希望能有新的国际机制出现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随着国际社会安全理念的转变,在安全领域中逐渐出现“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等概念。“综合安全”源于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这是由于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的进一步发展,综合安全成为不仅包括传统安全中的军事安全,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各方面的非传统安全。除了内涵上的综合,综合安全也包括了主体和手段上的综合,主体上主要强调人的安全,包括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行为体;手段上不仅包括军事手段,还包括谈判、协商、合作等非军事手段。“共同安全”是1982年在以瑞典总理奥拉夫·帕尔梅为首的裁军与安全独立委员会发表的报告《共同安全:一种生存的蓝图》中提出的。共同安全认为国际体系中所有国家在安全上都是相互依存的,需通过与对手在安全上进行合作来寻求自身的安全。这一理念在国际社会中被丰富和深化,随后又发展出
“全球安全”等概念。“合作安全”这一理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时任加拿大外长的约·克拉克和时任澳大利亚外长的埃文斯共同提出,并在后来的国际政治实践中显示了较强活力,被认为是实现共同安全的有效途径。其具体内涵是:各种行为体等条件下,通过各种组织和机制实现包括“低级政治”和“高级政治”各领域的合作,以预防威胁的发生,从而实现共同安全。不论是“综合安全”、“共同安全”还是“合作安全”,都体现出新安全观的主要特点,即国际力量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行为主体多样化、安全领域扩大化以及主流安全观的共识性增强等。
二、中国新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对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等国际新安全理念中合理成分的吸收,中国也开始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安全观。1999年3月26日,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江泽民

浅析国际安全观的转变与中国新安全观的形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69 KB
  • 时间202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