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是怎么产生的
医学的发展,往往与人类对身体和疾病的科学认识的
变迁,有着密切联系。在远古,医学是建立在人们对疾病的
神魔化认识的基础上的,注重祭祀、祈祷、巫术等原始宗教
的方法,故而治疗疾病的人有“巫医”之称。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人本主义观念的深入人心,科
学对人的审视越来越全面和系统,对人类疾病的心理和社会
因素也越来越重视。 1948 年,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其成
立宣言中,把人的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满
状况”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疾病已被发现不能单纯从生理
学角度去研究和治疗,除非把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也考虑进
去。于是,美国精神病学家、内科学专家恩格尔就强调,在
新时代, 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十分必要, 即建立一种 “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里有两个转变方向,一种是医学
研究对象宏观化,注重社会宏观状况对全体社会成员健康的
普遍影响,由此诞生“医学社会学” 。而另一个方向是个体
研究的系统化,即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全面系统地诊断
病人个体, “心身医学”由此产生。
心身医学起源于 20 世纪前叶,由哈立笛和亚历山大等
医学家最早提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巴甫洛夫的行为科
学研究成果等,为心身医学的早期发展提供了理论沃土。由
德国精神医师亨罗斯 1918 年正式提出的。 1939 年,精神病
研究专家邓伯首次出版 《美国心身医学杂志》 , 5 年后他又领
导建立了美国心身医学会。这标志着心身医学作为一门正式
学科的诞生。 1944 年建立的美国心身医学会加以推广。
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身体疾
病,是造成现代人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心身医学由此也
越来越多得到医学界的重视。
(编辑 成晓瞳)
心身医学是怎么产生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