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 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 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 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 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 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 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 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 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 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 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 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 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 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 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 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 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 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 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 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 (有规则的几何 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 糖等。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 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 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 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 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 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 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 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 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
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 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 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 (微
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
(构造和功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 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 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 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 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 (能看 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 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一 一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 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 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 类生活的改善。如:
(1)利用显微镜发 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 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 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 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 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 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 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4、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 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 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 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
(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 为(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 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 (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
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7、(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 发生(化学变化)。
8、(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 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 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 粉)。
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 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一一(二氧化 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0、(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 种气体。
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 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1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1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 的多少)关系很大。
14、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
(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 等。
15、(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 (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
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 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
16、(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 (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17、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