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简介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指研究中国古代至近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历史的一门现代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呈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特色。它以中国化的宇宙观、人生观与美学观为理论基石,是对古代文艺创作、欣赏与评论的各种阐述。中国文学批评整体上既有着显在的范畴、命题, 也有着潜在的审美文化蕴涵, 尤其是后者, 是产生中国文学批评显在理论形态的灵魂。从先秦的孔孟、老庄开始, 就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这一理论倾向, 呈现出与重视知识与逻辑范式的西方文论不同的民族文论特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它最早生发于先秦诸子的文化批评形态之中, 同时又以《诗经》、《楚辞》等文学创作作为来源, 可谓源远流长, 根基深厚。先秦时代的文学批评的这种将人生与文艺相联系的人文精神, 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在历代得到了传承与弘扬,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中彰显得十分突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强调文品出于人品, 追求人生与艺术统一的审美境界。文学批评不是作为纯粹的思辨对象与形式玩赏, 而是与忧患意识、人格精神、文化重建相联系。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文论, 都充满着这种现实品格与历史意识, 凝聚着这些杰出批评家的人格精神。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还侧重对作品与作家的评论, 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虽然不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学科划分, 但是却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重视作品与作家评论的特征。 2 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创构, 肇端于 20 世纪 20 年代日本学者铃木虎雄的《支那诗论史》, 它着重指出, 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批评有赖于西方现代学术文化的整合,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学科建构是中西学术综合的产物。 1927 年,中国人自己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问世, 它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学科的草创。嗣后, 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刘大杰、朱东润等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相继问世,一时蔚为大观。 1949 年以来, 又有敏泽、张少康等独著, 以及王运熙、蔡钟翔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的著作, 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 推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工作与学科发展。从学科的名称来说, 西方文艺学一般分成“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部分,这是从西方既有的文化传统去划分的,因而陈钟凡、罗根泽等认为,西方文艺学所说的狭义的文学批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 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是广义的文学批评, 按中国传统的诗文评范畴, 应当是涵括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诸方面的学问。后来出版的一些同类著作就用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名称。但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范畴, 更能彰显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通过文学评论来阐释原理的特点, 是中国文学批评关注人文性、现实性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用“中国文学批评”来指称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在内的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文艺学, 似乎更能体现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文化特征。从学科内涵来说, 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 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文学批评产生与演变的历史, 它是现代的人们运用西方学术观念对于中国原生态 3 的文学批评史所作的梳理与阐释,也是中西文化有机融合的产物。就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名称来说,也先后出现了“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