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上.doc《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
1、 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启发呢?王老师的做法是否得当?
答: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不应该直接给予答案, 而应该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一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对学生进 行启发:(1)创设情境,引导思维。(2)巧设提问,启发思考。(3)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4)动手实验,共同探究。(5)师生配合,解 决疑难。
我认为:在学生遇困难时,王老师并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给大家,而 是在学生“卡壳”处给予适当的引导,王老师先抛出如何计算圆锥表 面积的问题,到学生知道可利用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求圆锥侧面积, 到后来引发思考如何计算扇形面积,再到后来求扇形半径到弧长,王 老师始终将知识难度降低,最终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了问题。所 以王老师的做法是适当的,也是有效的
2、 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王老师设计的活动和分组是否合适呢?有 没有更好的活动和更合理的分组方法呢?
答: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理,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活动,能充 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王老师是在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推导出来之后,才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点,而 且通过实践检验的结果印象会更深刻。另外,因为测量和计算,任务 简单,所以两个人就能操作,因此王老师设计的活动和分组是合适的。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因为不同的教学需要,会采用不同的分组 方法,有自由组合,有整组,有长期合作的固定学习小组等,不管采 用何种分组,均应考虑活动内容目的以及期望得到的效果。
3、 在课堂上总是会有像王楠那样反应快、基础好的学生,也会有像 李默那样成绩较差的学生,怎样将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让基础好的 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开动脑筋 呢?
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尊重个 体差异,因材施教,以达到每个学生的共同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 先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要进行分层教学,既有针对基础 弱的同学的思维难度低的问题,也有针对基础好的同学的思维难度高 的问题。当然,对于反应快的学生,除了适当增加难度外,还是要注 重他们学习热情的保持,不能经常出偏题怪题,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4、 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上,她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分配给学生自己去“发 现”,这是否意味着老师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就可以什么都不做 呢?如果不是,你认为王老师在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应该 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 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 程,而不是现成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 而是为学
《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