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3.doc导入:
打一谜语讣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一一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 解题
“咬文嚼字” 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 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 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 中。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 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 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 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 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 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 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1、2段 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 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 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 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 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 虎,射之,没做,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 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 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 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 了 “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 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何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 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
《咬文嚼字》教案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