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教学大纲( 2006 年 10 月修订) 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二○○六年十月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审计学是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涉及审计的性质、审计关系、审计对象和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以及与之相关的实务问题。为会计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面向会计学院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本、专科以及财政金融专业开设。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能够掌握审计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在实践工作中怎样干审计工作, 在特定场合审查什么、如何进行审查; 了解现代审计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 把握审计与会计以及其他专业经济监督的关系; 以及如何应付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审计》课程的复习与应试等。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两部分构成, 审计理论部分包括审计基本概念、原理及规范, 具体包括审计理论概述、审计组织及其管理、审计规范与标准、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方法与程序、内部控制及其测评等; 审计实务部分包括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资产审计、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审计、收入、费用和利润审计、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等。四、教学时数本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为 68-72 学时(第一学期为 72 学时,第二学期为 68 学时) ,其中理论部分为 41-43 学时,实务部分为 27-29 学时。五、教学方法审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 属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因此其在理论、方法和技能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 应当尽量使用案例教学,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六、面向专业本课程面向会计学院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本、专科以及财政金融专业开设。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 本章为全书的概述, 通过本章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审计目标、对象、职能、任务和作用, 审计的定义、分类、独立性以及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体系的关系,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 使学生了解审计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 知悉中外审计产生、发展的主要史实及其规律; 进而理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行审计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其次, 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理解审计是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并对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职能、任务和作用有个概括的了解。最后,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审计的定义、审计的意义以及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 教学要点] 审计的概念、基本属性、审计关系、独立性、审计职能和作用、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等问题是本章的重点,审计的分类、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则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 6 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讲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审计目标、对象、职能、任务和作用, 审计的定义、分类、独立性以及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体系的关系等内容。第一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审计产生动因的不同观点 1 、审计起源于会计 2 、审计起源于财政监督的需要; 3 、审计起源于经济监督的需要。二、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与条件(一) 、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的根本前提; (二)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三) 、审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三、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 、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 、西周时期初步形成阶段; 2 、秦汉时期逐步确立阶段; 3 、隋唐至宋日臻健全阶段; 4 、元明清停滞不前阶段; 5 、中华民国不断演进阶段; 6 、新中国振兴阶段。(二) 、我国民间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初创阶段( 1918 , 9---1927 ,7) 2 、逐步发展阶段( 30---40 年代) 3 、中断阶段( 1949 , 10----1979 ) 4 、恢复重建阶段( 1979 年至今) (三) 、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三、国外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审计的概念、对象、职能和作用一、审计的概念(1) 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本质特征; (2) 审核检查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是审计工作的核心; (3) 审计对象必须明确; (4) 审计工作过程是收集和整理证据,以确定实际情况; (5) 审计工作必须有对照的标准和依据,才能从中引出审计结论; (6) 审计结果向各有关利害关系人报告。二、审计的对象(一)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二) 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三、审计的职能(一) 经济监督(二) 经济评价(三) 经济鉴证四、审计的作用(一) 制约性作用 1. 揭示差错和弊端。 2. 维护财经法纪。(二) 促进性作用 1. 改善经营管理。 2. 提高经济效益。(三) 证明性作用 1 .证明审计工作质量。 2 .证明审计责任履行情况。第三节审计假设和审计目标一、审计假设二、审计目标
《审计学》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