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生活这片净土
德育是美化心灵的过程,它是素质教育中“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是学生纪律意识与道德意识的强化阶段,在这个时期,落实并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对于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积极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自觉道德行为的落实有着“催化式”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德育教学任务全然托付品德课堂,多采用“教材+故事+观点”的教学模式,在内容上与儿童生活脱节,在形式上偏离儿童生活轨道,忽视了德育在基础学科中的渗透,在少先队课中的强化,在儿童学校生活与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发展,殊不知,品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责任则是为孩子们守住这片净土。在实际教学中,我从生活中寻找德育教学最真实、生动的素材,从内容的源头上丰富德育教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打造生活平台,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与道德体验,引导学生们展开有益的道德行为。
一、整合生活素材,增强德育教学效能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认为,德育教学是班主任的天职,是品德教师的分内工作,按照学科与教材划分教学内容,是无可厚非的。其实不然,德育教学既是显性的少先队课与品德课,又有隐性之特征,贯穿学生学校生活与教育的边边角角。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学,将学生们厌烦的为人处世之道镶嵌在基础学科的教学中,为德育教学寻找更加宽阔的推广平台。同时,我们在渗透的过程中,要积极整合学生们熟悉、亲切、喜爱的生活素材,如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假期旅行、电视节目、居家生活、绘画美工等,通过这些质朴却充满情趣的生活素材,无缝隙地导入德育教学,从源头提高教学的品质,切实增强德育教学效能。我在德育教学中,就非常注重生活素材的挖掘,如在感恩节前后,我就利用少先队课时间,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带领班级学生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感恩节。在班会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感恩节前,各大商场发生的变化(感恩节的相关活动、宣传广告、商场布置等),通过学生们熟悉生活场景的变化,自然导入感恩节这个主题,不仅扣紧了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而且引发了学生们对这个节日的自觉关注。随后,我带领学生们就感恩节这个西方节日展开了一系列探究,如节日的由来、寓意、庆祝方式等。在探究过后,我还以某商场的感恩树为引,带领学生们制作属于我们班级的感恩树,并鼓励学生们动手制作一张感恩卡片,写上感恩祝语,挂在感恩树上。通过这种以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丰富了德育教学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感恩情感。
二、巧用生活情境,感知德育真实面容
情境是“会说话”的教材,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模式以直觉动作及具体形象为主,因此,以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们感知能力,提升教学情感的饱满度,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有着驱动作用。因此,当我们开始忍不住想“讲道理”的时候,不如试着把这些学生听得无精打采的“道理”转化为栩栩如生的生活情境,以学生们深有体会的情境,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地就某个道德问题展开思考,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这么做过、问一问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做一做如果遇到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做会更好。通过这样的方式,带领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知德育的真实容貌。
在三年级“学雷锋活动周”活动期间,我发现,班级学生一开始对老生常谈的“学雷锋”并不感兴趣,不少学生根本无暇听倡议书,忙着做
守住生活这片净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