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⑴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⑵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⑶。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⑷五千仞岳上摩天⑸。
遗民泪尽胡尘里⑹南望王师又一年⑺。[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毛传:“汉天河也。”
⑶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怆(chuàng):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2-3][4][5]
白话译文
其一
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其二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3]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1][6]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原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