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万松书院复建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摘要:万松书院是明清时期杭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曾是浙省文人汇集之所。通过对相关文献史料的研究,探讨并完成了万松书院的空间格局、建筑单体设计及外环境营建。关注书院复建在城市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意义。
杭州万松书院初创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浙江右参政周木就凤凰山万松岭报恩寺故基创建,取白居易诗“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句意,称万松书院。当时有仰圣门、大成殿、明道堂、毓秀阁、飞跃轩、居仁、由义斋、颜乐、曾唯亭,之后屡有修葺、增减,规制日益完整[1]。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并改名为“太和”。五十五年(1716年),又更名为“敷文”[2] [3]。乾隆年后逐渐荒废、湮没。如今,书院遗址只剩石狮一对,以及民国时期牌坊一座,照壁一座。
万松书院是明清时期杭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曾是浙省文人汇集之所。作为当时浙省最高学府,书院为浙地造就了许多人才。明著名学者王守仁,清著名学者齐召南、秦瀛等,都曾在此讲学。袁枚曾就读其间。传说戏曲人物梁山伯、祝英台曾于此就读,民间亦称万松书院为梁祝书院[4] [5]。
书院遗址于2000年7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2001年9月,主管部门决定依照明代格局,对其进行复建。从而对杭城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体现,包括西湖旅游景点的丰富,以及带动整个凤凰山景区的开发,均有积极意义。
1 项目分析
工程概况
书院规划用地位于杭城北部万松岭谷地,㎡,东低西高,三面环山,为一典型谷地。地形起伏较大,由东而西,共有4层台地。用地“左江右湖”,南距钱塘江2km,北迎西湖1km,与两处有着极好的视线关系和景观关系。用地内另有景观资源3处:九华山石林、于子三墓、梁祝传说。
现状分析
现状的有利因素是规划用地左江右湖,视阈开阔;主体空间内聚,尺度合宜;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感强;景观特征鲜明,类型丰富。不利因素在于有限的面积和丰富的景观类型之间,以及一些不易调和的景观类别之间的矛盾(如现代烈士于子三墓与古代文化景观之间,正史记载的书院和仅为民间传说但又家喻户晓的梁祝之间)。
各主题线索在景区建设中的定位
书院的复建设计涉及到4个相关线索,包括万松书院的复建、九华山石林景观的组织、梁祝文化的相关表达和于子三墓地的保护。根据历史上万松书院的文献资料,结合基地的现状条件,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方案确立设计工作的重点依次为:
(1)万松书院的复建这是整个景区的中心,应成为景区的最突出的部分,并构成其主要的文化内容。
(2)九华山石林景观的组织自然天成的石林是用地内更为古老的景观。由于有着一定的规模和相当的独特性,它可以成为与书院的复建平行发展的特征景观。其中的摩崖石刻是中国古文化特有的景观处理手法,沟通了人文与自然的联系(见彩页)。
(3)梁祝内容的表达万松书院为家喻户晓的梁祝故事提供了一段背景,从丰富场地的景观内容,增加游兴的角度出发,梁祝内容可以被组织在书院建设内。但是,由于用地自然条件的限制及自身文保单位这一性质的要求,这种对梁祝内容的提及又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宜过分铺排,以免喧宾夺主。
(4)于子三墓地的保护于子三墓地为现代
杭州万松书院复建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