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及大豆加工产业背景资料
大豆及大豆加工产业背景资料
09级MBA1全日制
周海清肖宇汪旻威来武
大豆: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将粮食生产视为国家安全,给予高度重视,不过,油料却一直被排斥在“粮食”范畴之外,被称为“经济作物”,对油料生产重视不够。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尝试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大豆作为改革的试验品率先实现购销市场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抓着这个有利时机,开始逐步向中国的大豆加工领域渗透。改革开放后,中的逐步提高,中国居民对蛋白质的需求逐步增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从90年代初开始逐步向中国输入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植物油需求自90年代开始也大幅增长,中国大豆加工企业数量和加工能力不断增长,对大豆的需求逐步增加。在大豆市场逐步被打开的时候,我国大豆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膨胀的发展时期,此段时间,大豆综合压榨能力大幅度提升。2000/01年,当时我国大豆年综合压榨能力大概在2500万吨左右;而到了03/04年度,整体的产能扩大了一倍以上,达到5000-6000万吨的水平,且还在不断的增加。2000-2004年,我国国产大豆产量一直维持在1550-1750万吨的水平,进口则从2000年的1042万吨猛增到2004年的2023万吨,增幅超过94%。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新增的产能远远大于总供给的增长,这就造成了我国大豆产业严重的结构性失衡。
表1:1999至2004年我国大豆产业供需情况
3815
4375
2023
9983>.9
1740
2004
3790
3900
2074
1640
2003
3269
3269
1132
872
1651
2002
3070
3070
1394
900
1545
2001
3181
3181
1042
930
1600
2000
2629
2629
440
800
1350
1999
需求(万吨)
总供给(万吨)
进口(万吨)
面积(万公顷)
产量(万吨)
时间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海关数据整理得
分析:
由于我国原有的大豆加工企业基本处于大豆主产区附近,所以在没有进口大豆进来的情况下,发展还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当廉价的进口大豆大量涌入的时候,那些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因为国产大豆不但出油率低,而且成本还高。所以,市场上通常会出现谁加工国产大豆越多,亏损就越多的局面,可是一个企业要发展,又不得不去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个别资金实力较雄厚的企业,开始纷纷来到了南方的港口城市建厂从事加工进口大豆的业务,用加工进口大豆的利润来弥补加工国产大豆的亏损
第一次危机:国际粮商垄断中国大豆加工业
中国大豆压榨能力由自给自足到快速扩张、严重过剩,一方面是中国自身快速增长的需求所致;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对中国大豆产业的精心培育也“劳苦功高”。国际资本当然不是救世的“菩萨”,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最终完全掌控中国的大豆产业,完善其全球价值链。2004年,国际资本的机会来了。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大宗商品价格逐步走高,2003年10月之后,美国CBOT大豆期货价格更是连破8
大豆及大豆加工产业背景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