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顶山导游词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镇,。宝顶山石刻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炉子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同时,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并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状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
大佛湾位于对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其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尤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彻的坛台,,,。坛台上用条石彻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
宝顶山石刻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
1、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众生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的形象。
2、宝顶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其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统。经变相对应配刻经文、偈语、颂词等,图文并茂,且与藏经有异,是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3、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收博采,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
4、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内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又如横笛独奏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雕刻大师们体验生活之精微,再现生活之准确,令人叹服。
5、宝顶山石刻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
宝顶山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