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钢铁生产主要模式:高炉——铁水预处理——复吹转炉——炉外精炼——连铸
80年代前铁水预脱硫处理,80年代之后开展了三脱处理。
1
意义:
稳定和简化转炉操作,减轻精炼任务,提高生产率。
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品种范围。
实现少渣炼钢。
缩短冶炼时间,减少氧气消耗。
降低生产成本。
2
铁水脱硫迅速发展的原因
铁水中C、Si含量高,提高硫的反应能力。
铁水中氧含量低,提高渣铁间硫分配比。
动力学条件好,脱硫剂利用率高,脱硫速度快。
费用低
提高炼铁、炼钢的生产能力,节约工序能耗。
3
1)苏打(Na2CO3)
反应原理:
分解(Na2CO3)液=(Na2O)液+{CO2}
3/2 (Na2O)液+[S]+1/2[ Si]=(Na2S)液+1/2(Na2SiO3)液
(Na2O)液+[S]+[ C]=(Na2S)液+{CO}
苏打是使用最早的脱硫剂,具有较强的脱硫能力,但其价格较贵,污染环境,现使用不多。
4
2)石灰
%以上时,脱硫反应;
2(CaO)+[S]+1/2[Si]=(CaS)+1/2(Ca2SiO4)
铁水含硅很低时,脱硫反应:
(CaO)+[S]+[C]=(CaS)+{CO}
喷吹石灰粉时,可加入10%的碳酸钙或碳酸镁等反应促进剂,在石灰中加入木炭粉和适量的铝粉。
特点:成本较低,对环境污染小,脱硫效率低,成渣量较大,造成温降和铁损大,易受潮。
5
3)碳化钙
(CaC2)+(S)=(CaS)+2[C]
喷粉时,可加入适量的碳酸钙和碳粉。
70年代曾广泛使用的一种脱硫剂,反应速度较快,脱硫效率较高,但易潮解,形成易爆气体运输过程中需要密封,价格相对较高。
6
脱硫剂单耗大(每吨铁水约4kg)
铁损高10—12kg/t
铁水温降大过程温降8—14℃
脱硫效率低(80%)效果不稳定
脱硫处理环保和安全费用大
处理时间10min
Mg可溶于铁水中,与硫的亲和力大,化学
活性高,熔点(922K)和汽化点(1363K)
低,比重小。
非镁基脱硫剂存在的问题
7
4)金属镁
反应机理:
Mg(气)+[S]=MgS(固) (1)
Mg(气)=[Mg], [Mg]+[S]=MgS(固) (2)
反应应力求实现第二种机理的反应,保证反应不仅仅局限在镁剂导入区或喷枪区域内进行,而是在整个铁水包范围内进行。
粉剂在喷枪口处为固态,然后上浮、熔化、汽化,若铁水包浅,会造成镁粉剂不及汽化。
脱硫喷枪改为出口处带汽化室,从喉口到端头粉剂汽化,热源为铁水辐射热,可增大脱硫反应区。
8
金属镁脱硫剂的特点
镁脱硫是气—液间反应,动力学条件好,反应速度快。
镁脱硫过程可防止回硫。
脱硫过程无大量烟尘产生。
脱硫产生的渣量少。
脱硫效率高(>95%),可实现深度脱硫。
铁损少()、温降低(8 ℃ )、综合成本低(<15元)。
处理时间短5—8min
9
5)金属镁与非金属镁质混合脱硫剂
针对金属镁易燃易爆和成本高的问题,开发了金属镁与非金属镁质混合脱硫剂。非金属镁质脱硫剂为CaO、CaC2 、Na2CO3等。
10
铁水预处理理论与工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