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知行合一”在年轻人中的应用.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人如果能诚意面对生命,其实就很容易看见并化解生命的盲点。人如果总要靠衣服或语言的装饰,来炫惑他人的耳朵或眼睛,藉此让他人相信你都很好,或很称头或很成熟,这并不是在蒙蔽他人,而是在蒙蔽自己,因为人家觉得你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在於自己常不愿意内观生命,觅得心性的突破。而且,外在事业的开展,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历练与养成,很难不变成被事情牵引无主的俗人,终生在表象里打转,浪费时间,做尽无意义的琐事。人诚然需要有事业,不过,人的事业要有心性做基底,才能给出意义,不断过关,活出天命的人生。--《阳明心学涵养实记》陈复年轻人的困惑每个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满怀抱负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一直被教育灌输的是一套思想,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是另外一套准则。所以面对残酷的社会, 是坚持理想抱负, 被排挤打压,甚至成为先烈,还是随波逐流呢? 面临社会的残酷后,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大家读的都是一样的圣贤书内容,强者如云,凭什么自己能胜出?所以就放弃了追求。也有很多为人师表,整天教育他人圣贤之道,但是自己却失去信仰。什么是知行合一那么有没有两全的办法,既坚持理想和正义,又能成就大事呢?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我们就看看历史。所以答案是有的, 这个工具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思想由明朝嘉靖年间的王守仁提出, 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远播海外, 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而《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最欣赏的是王守仁。知行合一最经典的实用案例,就是王派弟子徐阶,运用知行合一,在官场用 20 多年的时间斗倒严嵩。王守仁“心学”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王守仁选集,具体了解知行合一思想。我在这里利用当年明月的话,通俗说一下“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 领悟道理很难, 实践很容易。比如朱圣人( 朱熹) 就主张知难行易, 悟道是很难的, 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王守仁却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 而是一种高深的处事和生活智慧, 足以使人受用终身, 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所以背诵并牢记王守仁的这些话吧,它会让你一生受用无穷。“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即事即学, 即政即学, 身体力行, 知行合一, 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为学。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分离的。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 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道理人都懂,就是不做。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奈何人懒,虽知不行。许多人都晓得仁义很好很强大,然而都不去遵行, 因为与私利不一致。虽知不行, 本质上不是不知, 如果一个道理人们真的懂了, 认可了, 怎么会不行? “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心即理”为前提,简言之,还是自古以来人为什么而活着的老问题。知行之外, 另有一个真正的底层动因。那就是主体, 也可称自我。不明白自我, 就不能找到价值。所以古哲人把认识自己作为哲学的最高智慧。“致良知”。“知行合一”, 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 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 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寻大道的基础上, 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础上, 而不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借口。知行合一的现代化解读知行合一并不是空洞虚幻的哲学思想,而是实用主义,适用于各行各业。它博大精深,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解读。例如可以理解成: 学以致用; 知易行难; 曲线救国; 变通; 以良知为基础, 大智慧行事; 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 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只有大目标, 而没有具体可执行可分解可测量的步骤, 只是空谈。。。。。。我们在系统地解释知行合一之前,先反思一下传统圣贤之道的弊端,而知行合一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这些弊端。例如,追求传统道德经、庄子、孔孟之道思想的年轻人。往往是只有名,没有利,如海瑞、于谦等清官一辈子被打压,穷困潦倒,还有坚持理想的梵高等艺术家也都是这样悲惨的命运。活着的时候收不到效果,往往到老年或者死后才有效果。这些好歹是史书留名的, 更多追求圣贤之道的人更糟糕: 空洞的圣贤理论不但不能在现实中应用,还成了负作用,所以这些人大半生都是平庸度过。并且追求圣贤境界的人,往往冷漠、清高,眼高手低,只爱陌生人而忽略身边人或事,往往以善小而不

“知行合一”在年轻人中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257909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