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结构建筑简析.doc中国木结构建筑简析
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并发展繁衍出完整缜密的木结构, 其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建筑之源头究竟起于何时何地,已经无法考证,而木构 建筑似乎也是如此。但是从有较详尽史料记载起,到后世的考古 发现,屡屡有关于木构建筑的记载和发现。
殷代末年(约公元前十二世纪)''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囿苑”,“其 后约三千年,乃由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寓以发掘,发现若干建 筑遗址。其中若干处之木柱之遗炭尚宛然存在,盖兵乱中所焚毁 也。后代中国建筑之若干特征,如阶基之上立木柱之构架制,…… 已可确考矣。”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 作庙翼翼。/抹之换换,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 皆兴,馨鼓弗胜”(诗经•大雅•文王之什)至此(周),传统木 结构,如木柱的采用,翼形的屋顶,已经初露端倪。
至春秋战国,木结构之立柱、门扇、斗拱、桁以及斗拱承托 平坐的形式已初具规模,此情况可以从故宫博物院藏“采桑猎钥” 中的宫室图上看出至秦始皇更是开始亘古未有的大肆兴建,“先 建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 丈旗”,我们熟知的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蜀山秃,阿房 出”,可见当时修建宫殿囿苑的主要用材乃为木材。
至两汉,宫苑和市井建设仍绵延不绝,“长安城内诸宫散置,
有长乐、未央、明光、长信及桂宫、北宫六处,有九市,百六十 里,八街,九陌”。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及汉代的仿木构墓室 建筑中可以看出,至此,传统建筑的木结构(椽,斗拱,榜等) 已经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基本的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兴起,大江南北石窟洞穴星罗棋布,其中大部分的石窟从结 构上看均是模仿木构,更有完全忠实模仿木构的实例,可见木构 建筑在当时应是建筑的主流所在。
如今确有年代可考的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此寺是经梁思成 先生费尽千辛万苦始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由佛光寺大殿大可 以略看出当时木构的发展情况,应该说,此时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几趋于成熟并已经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后世即使有修改,也 是在小处细节。
至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李诫作《营造法式》, 是中载最早最系统的一本关于建筑科学的工具书, 其中对于建筑的用材、构架、结构、比例都有详细周全的规定。 至此,应该说,传统木构建筑已经在一种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逐步 兀口 o
再到元、明、清期间木结构的演变或趋简练硕大,或趋精巧 细致,或有更多新作法的出现,或不可避免经历避重就轻的倒退, 当是历史发展之常有更迭,但其发展始终是在一个主干的基础上, 万变而不离其宗。
建筑木结构细节分析:
木结构的类型: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抬梁式木结构,是指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
短柱,其上再支梁,梁的两端并承標,如此层叠而上,到最上层 的梁中间放脊瓜柱(蜀柱或宋之侏儒柱)以承脊標。抬梁式木结
中m古代連筑木构架
于中国北方地区。
构可分为作斗拱和不作斗拱 的。这种结构的主要优点是室 内少柱或无柱,可以获得较大 的室内空间,缺点则是用材较 多,耗材相应更多。广泛应用
穿斗式木结构,是指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和短
柱直接承標,柱间不施梁,
而用若干穿檢联系。这种
结构的优点在于用
中国木结构建筑简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