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治疗评价
抗菌药物发展简史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最重要武器之一,更新发展非常快。
国内从建国前、建国初期、80年代由感染性疾病引起死亡率出现高、降低、又升高的变化—— 耐药性的产生
中华医学会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评价
2
常用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和多肽类 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喹诺酮类抗菌药
磺胺类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呋喃类抗菌药
抗菌药物治疗评价
3
1.常见致病菌的分类
革兰阳性菌
球菌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链、葡、肠)
厌氧菌(消化球、消化链)
无芽胞杆菌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李斯特、分枝、棒状)
厌氧菌(双歧、丙酸)
产芽胞杆菌
需氧菌(炭疽、腊样)
厌氧菌(破伤风、肉毒、艰难)
抗菌药物治疗评价
4
革兰阴性菌
球菌
需氧菌(奈瑟菌)
厌氧菌(韦荣球菌)
球杆菌(莫拉菌)
杆菌
肠杆菌科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埃希、志贺、
沙门、克雷伯、肠杆菌属)
弧菌科细菌(弧菌属、气单胞)
绝对需氧菌(葡萄糖非发酵菌:铜绿、不动)
绝对厌氧菌(拟杆菌、梭杆菌)
其他(布鲁菌、军团菌、螺杆菌)
抗菌药物治疗评价
5
抗菌药物
ß-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非典型ß-内酰胺类
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共价键与细胞壁合成有关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同时激活自溶酶。选择性好,是最重要的一类抗感染药物
G+:稳定扩散, G-:菌体外膜专一性孔蛋白通道(OmpF,OmpC)
抗菌药物治疗评价
6
1.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作用部位
2.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钠盐甙钾盐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双氯西林
广谱青霉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抗铜绿假单孢菌广谱青霉素: 羧卞西林、哌拉西林
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美西林
头孢菌素
抗菌药物治疗评价
7
头孢菌素类 抗G+球菌 抗G-杆菌 酶稳定性
第一代头孢菌素(Ⅰ~Ⅷ)
第二代头孢菌素
头孢呋辛(西力欣)
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噻肟(凯福隆)
头孢哌酮(先锋必)
头孢三嗪(罗氏芬)
头孢他啶(复达欣)
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吡肟(马斯平)
抗菌药物治疗评价
8
常用品种名称 药效学特点
其他β–内酰胺类
头霉素类
头孢西丁 抗厌氧菌,对脆弱类杆菌效差
氧头孢烯类
拉氧头孢 抗厌氧菌,对脆弱类杆菌有效
单环类
氨曲南(君刻单) 抗铜绿假单胞菌等G-杆菌,窄谱,耐酶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超广谱抗菌(但对MRSA、屎肠球菌、
(泰能) 洋葱假单胞菌及嗜麦芽
美罗培南(美平) 窄食单胞菌效差)
抗菌药物治疗评价
9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棒酸)
舒巴坦(青霉烷砜)
他唑巴坦
抗菌药物治疗评价
10
抗菌药物治疗评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