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孔子法理学思想的探讨.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孔子法理学思想的探讨.doc孔子法理学思想的探讨
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儒家法律思想为主导,而儒家法律文化乂以孔子思想为主导。因此,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孔子的法律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以有利于今天的法制建设。本文仅从孔子的礼治论、德治论、人治论三个方面对孔子法理学思 想作试探性研究。
关键词:礼治;德治;人治
一、 “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具体体现在《论语?先进》篇中:“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在这里孔子所讲的里礼,是指西周时期的周礼。那时的礼是用以“治 天下”的,其礼的实质就是法。周礼是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和认可的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维 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总称。作为“根本大 法”的礼,包括了各种刑事、民事、诉讼、行政、经济、政治,还包括了有关军事、外交等方面的 法律规范。
孔子礼治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正名主义
正名,就是要以法律形式端正名分、摆正位置。针对当时的“礼崩乐坏”,孔子认为“复礼”须 “正名”。①孔子主张正名,即周礼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等级,目 的在于扭转当时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实现礼治,以维护当时社会的稳 定。
礼乐兴,刑罚中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孔子认为,只有礼乐 兴,按照礼所规定的等级行事,社会秩序才不混乱,使用刑罚才能得当;否则,将产生严重的社会 后果。
“礼之用,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是强调礼的作用,遇事 做得恰当为可贵;凡是都要讲理,“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恿,勇而无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即用礼来节制恭、慎、勇、直这些品德,使它们恰到好处。
由此可见,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强调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得恰当为可贵,减少争斗,使社会 保持安定。孔子虽然极力推崇周礼、恢复周礼,但也对礼有所改造,如“举贤才”,(《论语?泰伯》) “礼下庶人”(《论语?为政》)等,就是对周礼的改良。
二、 “为政以德”的德治论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即主要依靠道德的力量教化人们。“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用政和刑来治理国家, 人民只能暂时避免犯罪,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孔子强调礼仪道德的教化作 用,反映了德和礼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具体表现在:
富而后教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 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把教放在富的基础上,看到老百姓穷,第一步 是让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再“教之”,用脚踏实地的治国方法,可谓,“仓廩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 知荣辱”。
先教后刑
孔子虽然以“礼让治国”著称,但同样也讲论法与刑。他主张宽刑慎杀,强调“不教而杀谓之 虐。”(《论语?尧曰》)孔子认为,对人民应进行礼仪教化,当教化不起作用时要用刑,刑的作用是辅 助道德教化的实现,德礼教化是主导,刑罚威慑相辅助。
德主刑辅
孔子重道

孔子法理学思想的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蓝天
  • 文件大小86 KB
  • 时间2021-07-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