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描写秋天的诗词《登黄鹤矶》.doc鲍照描写秋天的诗词《登黄鹤矶》
鲍照是南朝宋文学家,他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就和***一起来欣赏下鲍照的《登黄鹤矶》,欢迎阅读!
《登黄鹤矶》
南朝鲍照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
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
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
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赏析】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这两句写诗人登黄鹤矶时所见景物,并点明季节,营造一种清冷萧索的秋天气氛,为全诗定下沉郁悲凉的基调。这两句被沈德潜评为“发端有力”(《古诗源》卷十一)。
秋风起,北雁南翔,树木凋零,黄叶翩飞。江边渡口是一片清秋的肃杀景象,诗人不由得悲从中来。“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这两句意境开阔而又苍凉,是客观环境描写,也是诗人内心悲凉的直观表现。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称其可与屈原“洞庭波兮木叶下”比美,并非虚美之辞。唐代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早寒有怀》),也应受到这两句的影响。
扩展阅读:鲍照的生平简介
鲍照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元嘉期间(424—45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为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任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转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为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掌书记之任。孝武帝死后,太始二年(466年),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刘子勋称帝,刘子顼响应,后刘子勋败,刘子顼被赐死,鲍照在荆州被乱军杀害。文帝十一子刘彧杀前废帝刘子业自立,是为明帝。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刘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时为泰始二年。
鲍照描写秋天的诗词《登黄鹤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