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滚烫和冰凉之间百转千回--《东风雨》很少有这样的失神, 当低沉、苍凉的歌声带着一份沉郁的力量回响在影院上空时, 观众们渐次地离席, 唯有我依然痴痴地独坐。不是不舍和不忍, 而是我不由自主地深陷在一种难以言喻的矛盾情绪里, 在那一刻竟有些无力自拔的感觉。一边如火、如燃烧得热烈璀璨的光和焰, 把蛰伏在心底、始终不曾放弃过的执着和希望, 再一次烤灼得滚烫, 直欲就此升腾而起; 另一面却是无法挥去的苍凉, 恰如严冬的寒风无情地碾压过季节的落叶, 被历史凝固和尘封的的真实,也在撩开帐幔的这一刻,将惨烈悄然沁入心底,伴随着冰凉锥心疼痛的,是反思之沉郁和冷峻。于是, 两种极端矛盾的情绪, 让我的心始终都在跌宕中凉凉地痛着、又火热般地感动和激昂着, 滚烫和冰凉, 千回百转,竟再也无法云淡风轻般的释然和淡定了。中国电影,这些年来虽然也日趋红火,票房过亿的片子彷佛日渐多了起来,投资电影的热情也日益高涨起来, 故事越来越生猛, 场面越来越热闹, 赶时髦、追新潮那更是能事, 技巧也被堆砌得越来越来繁复, 但是整出来得东西却又大多面目模糊。一部《阿凡达》,竟足可以让一大半中国导演集体失语。我们一直都追逐着别人的脚步,但紧赶慢赶, 差距却彷佛越来越大。因为很多时候, 我们是在东施效颦, 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几乎耗尽了我们全部心神, 而最本质的内涵却恰恰被我们忽视了,我们的作品缺失的是思想、是灵魂、是足可以包容寰宇的大情怀。因此,当《东风雨》以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时, 其实真的不必将宣传的重点放在搭建仙乐门耗资几何, 运用多少个数字镜头上。因为影片唯美、精致和考究, 其实是观众最容易触摸到的、最形象、最直接的元素。而当影片的宣传肤浅地停留在对这样直白的“卖点”过度“推销”上, 作品鲜明的个性反而被平庸化了。因为这部作品真正让人刻骨铭心、难以释怀的,恰恰是作品的内涵,思想的丰富和厚重、情怀的博大、人性怯懦下不放弃信仰的执着、坚强,历史凝重苍凉的底色上希望放飞的热烈和灿烂,这一切带来的灵魂的震撼,才是这部电影最出类拔萃之处。当杨健和柳云龙选择这样一个故事, 将自己的“谍战”情结进行到底时, 最让我感佩的就是他们心中满溢和涌动着的大情怀。他们的视角是完全国际化的, 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狭隘的爱恨情仇之上, 这一回他们锁定的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对正义的捍卫, 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那几乎就是全人类亘古未变的追求。因此, 站在这样的高度之上, 故事波诡云谲地铺展开来, 其纵横捭阖之间又极其宽广, 事实上, 柳云龙已经在立意和定位上超越了《暗算》,那不仅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激昂诗篇, 《东风雨》,它更像是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无分国界、党派和种族, 通篇舒展和流淌的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愫, 而且只要战争的烽火硝烟依然在世界的角落里燃起, 这样的主题和立意就具有足够份量的现实意义。而更令我不得不击节赞叹的, 是国际化的视角之上, 杨健和柳云龙力图要表现和托举起的民族精神。带着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极深厚的情感和发自内心的敬畏, 他们对这块土地上的文化之根进行了一次追溯、挖掘、触摸和展示。无论是选用的《三岔口》, 还是片末不着痕迹地提起的《赵氏孤儿》, 借着荟萃中国文化精华的一种元素, 以隐喻、以象征, 国际化的视角之上, 将民族精神的内核烘托出来, 并渲染得极其夺目。“非攻兼爱”、“和”、“仁”、“信”、“义”,在故事曲曲折折地铺展开来时,这些被编导交织进去的、中华民族笃信和坚守的信念和精神, 也在一层层的抽丝剥茧中流光溢彩。而我的感动, 不仅仅在于这些精神本身带给我的震撼, 更在于这样的叙述和展示, 竟充满了一种自信和自豪, 而这样的自信和自豪, 彷佛我们已失落了太久、太久了。《东风雨》让我悸动和震撼的第二点, 在于杨健和柳云龙立足于平凡的“人”之上来塑造英雄。在我的印象中, 柳云龙是有英雄主义情结的, 以个体充满牺牲精神的悲壮情怀, 打造信仰和理想的万丈霞光, 那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成了我记忆中永远无法磨灭和淡忘的印记。但是, 说实话, 无论是安在天和钱之江, 虽然满足了我对英雄一切美好的想象, 但确实有一种距离感, 可望而不可及。而这一次, 我却惊喜地发现, 在英雄这个命题上, 柳云龙的思考无疑更深入了一层了。英雄不是一个个遥不可及的神话, 英雄首先是极其普通的人! 在拘捕的敌人破门而入的那一刻, 我们没有看到想象中的“英雄”, 没有镇定自若、没有大义凛然。报务员蜷缩在角落里, 手臂环抱着自己战栗的躯体, 两行夺目而出的热泪, 将这一刻的恐惧、绝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正是这怯懦的战栗和渴望生命的热泪, 却让我的心被一种酸楚的情绪所包围, 而当她飞身跃下, 看着一叶绚烂的披肩, 宛若飞舞着的、灿烂盛放的生命,就这般绝决,这般无奈地陨落和消逝,那一刻,
《东风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