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 1. 通过用直尺测量实物的长度, 认识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表象, 体会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 2.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教材分析〗“分米、毫米的认识”是本单元“测量”中第一节的内容。《标准》中指出对此内容的学习, 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 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 建立丰富的表象, 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 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动口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每次测量时,都要先估计, 再测量,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分校是一所公有民办学校。学校师资力量强大, 教学设施先进。学生来自长春市区, 接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 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 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 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 但学生尺上有毫米, 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 教学中应通过学生动手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活动, 激发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借助测量建立 1 分米、 1 毫米的长度表象。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 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于是,我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小棒是数学课经常摆弄的学具, IC 卡是学生给家长打电话经常要用到的。( 注:我校的学生中午都在学校就餐。学校为了方便学生打电话, 在每个楼层都安装两部 IC 卡电话机。) 通过用手指夹住小棒、以及捏住 IC 卡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的表象。因为学生缺少测量的生活经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从学具准备中可以看出) ,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并要保证有充分的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等。学具准备: 两人一把米尺, 每人直尺、小棒、 IC 卡各 1个。 10 厘米、 30 厘米的彩条各 1 根。每个小组橡皮、曲别针、胶棒、铅笔、 1 分硬币、光碟盒、草稿本各一个。(一) 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师:大家知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生: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师:请同学们打手势 1 米有多长? 同桌上的米尺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 同格尺上的 1 厘米比一比。师: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生: 1 米= 100 厘米。(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 认识毫米(1) 小组学习,测量引入新知师:请你先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再用尺量一量,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生1 :长 25 厘米多 8 个小格,宽 18 厘米多 4 个小格,厚不到 1 厘米只
分米毫米的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