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乘法分配律课题名称:乘法分配律设计者:柳迪单位:中关村一小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年级:小学四年级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及编写意图。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两、三位数乘法, 能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 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探索乘法运算律。课时分配:两、三位数乘法和大数的估计共 2 课时, 计算器的使用1 课时, 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计算工具的演变、探索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探索乘法分配律共 4 课时,练习三和练习四个 1 课时。乘法分配律 1 课时。教材编写意图: 在探索的过程之中, 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运算律。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数学规律,本单元安排了学习计算器, 并安排了三个" 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一)" 主要是探索某些算式中所蕴含的规律," 探索与发现(二)、(三)" 是探索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与分配律。在探索乘法分配律时, 重点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乘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是: 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举例验证-- 建立模型。对于运算律的价值, 属于通性通法, 首要作用不在于简算本身, 即不是简算的技巧。目的是通过应用进一步体会运算律, 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2 、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运算律,探索规律的过程。二、学生分析 1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在对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和反向的 25×( 100 +4 )和 125 × 28+ 125 × 72 两个题中分别有 % 和 20% 的学生能够利用乘法分配律去解决问题, % 的学生能够利用其他方法去解决 25×( 100 +4), % 的学生能够利用其他方法去解决 125 × 28+ 125 × 72。 2 、学生是否有探索规律的经验和困难。学生能够发现规律并根据规律猜测正确的有 % 的同学, % 学生猜错,1 位同学没有进行猜测,占 % , 原因是没有看见这个问题。是从数学课上获知, % 的学生对平均数不是表示某一份的数量理解很好, % 的学生对平均数的取值范围有了解。有 15% 的同学不知道平均数。在表达所发现规律方面, % 的学生能用语言表达清楚, % 的学生能用字母表示所发现规律, 其中有 % 的学生能够分别用语言和字母都表达清楚所发现规律。在用语言表达这一方式中共有 80% 说出了自己所发现的规律, 用字母表达的方式 % 学生进行了表达。在说明自己发现正确的时候, % 得学生选择了用举例的方法进行说明,其中 % 的学生使用了正确的举例进行说明, % 的学生没有对自己的发现进行验证。 3 、学生在学习的难点。从调研看, 有的学生不能用语言和字母表示规律, 有的学生不会验证, 所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能够正确地表达出来, 便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4 、我的思考: 乘法分配律是个难点,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是首先通过一个情境, 并且借助了直观图形, 得出几组算式, 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 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 然后归纳、总结, 用语言表述出来, 指出这叫乘法分配律, 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恰好也数学核心思想相吻合。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 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出来才使教学中的难点, 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多次设计了多次让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之间的关系, 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观察算式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这些环节。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材并没有明确指出乘法分配律可以应用于简便运算, 但在反复的练习中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以前学过的一般乘法口算方法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比如 12× 11, 学生用 12× 10, 再加上 12, 就是乘法分配律) 所以在课前我安排了" 你能直接说出的数吗" 这一环节,这样就使后面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口算方法的理解。附:学生调研方案调查时间: 2006 年 10月 25日调查对象:中关村一小四年级 5 班学生 45人调研目的: 1 、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 2 、了解学生是否有探索规律的经验和可能的困难,通过学生验证规律的方法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3 、在验证规律的过程中,除了用运算结果、实际结果说明外,是否能以实际问题或其他方式给与验证。调查内容及结果: 1 、计算下面各题 125 × 28+ 125 × 72= () 方法人数(人) 百分率 3250 + 9000 15 % 125 ×( 28+ 72) 9 20% ( 125 ×4)×7 +( 125 ×8×9) 16 % 计算错误 5 % 25×( 100 +4)=() 方法人数(人) 百分率 25× 104 竖式计算 26 % ( 25×
课题名称:乘法分配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