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公园简述
进入 21 世纪,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在追求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人为和自然灾害威胁。资源匮乏、人口爆炸、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命运攸关的问题,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城市未来的发展必须把创造美好、舒适、便捷、公正、安全的生存环境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以造一个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城市世界。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防灾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市民防灾意识的缺乏,城市的整体防灾减灾功能一直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加强防御、控制城市灾害、增强城市综合减灾抗灾能力已是当今国内外减灾工作重点中的重点。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城市环境、净化空气、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等作用,同时还对火灾、水灾、地震、地面沉降、城市热岛效应等灾害具有一定的防灾减灾功能。因此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城市绿地系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身边的例子
1923 年,日本关东地区发生 级强烈地震,东京、横滨两市受到重大破坏,横滨 208 处失火,东京 139 处起火。由于地震强度大,震源浅,再加上当时东京都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老旧建筑多、商业区与居民区混杂和居民多用煤油灯等因素,房屋建筑倒塌、烧毁极其严重,40%的建筑物夷为平地,受害者超过百万人,死亡者多达九万人,其中 90%以上是被大火烧死的。也是在这场大震灾中,城市绿地对灭火和阻止火势蔓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效力比人工灭火高一倍以上。许多人由于躲避在公园内而幸免一死。地震发生后,当时大约 70%的东京市民都把公园等公共场所作为避难处
1976年唐山市大地震,是迄今为止400多年来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共死亡242769人,重伤164851人,经济损失高达100亿人民币。整个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几十万居民成为无家可归者。震后灾区群众就地取材,90%以上的灾民在公园、操场、空地、建筑物废墟旁搭建防震棚。震后北京数百万人离开住宅避难,避难秩序相当混乱。仅中山公园、。大街小巷搭满了防震棚,造成城市生产、生活、交通较长时间无序,治安、消防管理也十分困难,严重干扰了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另外,由于避难所没有规划,给抗震救灾带来许多困难,也存在较大的次生灾害致灾潜势。由此可知在设计防灾公园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避难的秩序,安排好相应的应急预案,这样才能让防灾公园更有效的运转起来。
防灾公园的功能
(1)提供避难及短暂生活场所
同其它避难场所一样,防灾公园第一功能是为避难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并确保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因此防灾公园必须有一定规模可供居民避难的绿地或自由空间。防灾公园中根深叶茂的树木可供搭建供避难人员栖身的简易房或帐篷;势平整的空地可以作为临时住所场地
(2)防灾减灾
防灾公园必须为避难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因此应保证自身的安全性。另外,防灾公园的绿地及水系可以减轻或防止火灾的发生与蔓延。阪神大地震在神户引发了火灾 176 起,火灾面积 公顷。由于地震破坏了城市的供水系统,道路又被倒塌的建筑物阻塞,因此,救火工作十分困难,但许多火头烧到公园前就熄灭了,充分体现了绿地的隔火功能。
(3)大公园可作为救援直升飞机的起降场地
当灾难发生时,为
防灾公园简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