囱囹吞枣读古文
词典上对“囱囹吞枣”的解释是:整个吞下枣,不咀 嚼,不辨滋味,比喻不经过辨别,照原样笼统地接受。或学 习生吞活剥不求甚解。看来这个成语是贬义的,不宜提倡效 法的了。不过,什么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读书囱囹吞枣不 见得没有益处,因为有充足的人证来说明这个问题。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传记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当代的诗人丁芝同志谈到自己小时候读书时说: “我在
家里发现了两个旧书箱,《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西游记》……应有尽有。我如获至宝,每天沉湎在这些古 典小说堆里,真是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凭那时的文化程度, 读这些书籍困难不少,一是生字多,二是文言诗句不理解,
三是很多诗词读不懂。但因为兴味盎然, ‘白字识半边‘,以
后再说;生词不理解,顺着前后文猜个‘八九不离十’就行; 不懂的诗词干脆略去不读。就这样连跳带猜,不求甚解,两 年中把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包括《聊斋志异》这类纯用文 言文写的作品,基本读完。那简直是一种疯狂的吞噬,比反 刍动物吞噬青草还要厉害。 现在看来,读书和吃饭毕竟不同, 吃饭时囱囹吞下去,会影响消化,伤害肠胃,应该提倡细嚼 慢咽。而读书,在莫些时候,对莫些书籍,应该允许甚至一 定要吞噬。高小至初中是人们一生中吸收能力最强的阶段, 记忆力远胜于理解力,这个时期读书,不要在理解与否上耽 误过多的时间,而要充分利用时间更多地吞噬。我自己就感 到高小阶段的吞噬,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对我国历 史的知识,大部分在这个阶段获得;二是我对文学的兴趣, 在这个阶段初步奠定;三是古典文学的底子,在这个阶段打 下。当然,吞噬并不等于完全不咀嚼,吞噬过程中也伴随着 咀嚼,吞噬以后还要不断反刍,而这种反刍往往还要进行很 长的时间,甚至几十年。”
还有什么说的?事实胜于雄辩。
丁芝的“吞噬”与“囱囹吞枣”从概念的含义上差别不 大吧。他的“疯狂吞噬”要比“吞个枣”不知强烈多少倍。 当然只一味地吞是不行的,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 食”,是当他品味由书中的滋味来了, 才高兴得忘掉吃饭的。
丁芝也是吞噬伴随着咀嚼, 还不断反刍,甚至反刍至几十年, 那书中的滋味,才慢慢品味由来。
读书先识字。中国的汉字共有五万多个,尤其是阅读文 言文不时会遇到一些生字,对这些拦路虎人们是怎样克服的 呢? 一是绕过去,在不大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先不去管它; 二是猜,“白字识半边”是有它的道理的。
汉字的造字法叫“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 转注和假借。其中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八九十。 所谓形声,
即一边是形旁表示这个字所属的意义范围;一边是声旁,表
示该字所读的声音。如“想”字, “心”是形旁,表示它属
于心的活动范围, “相”表声音。 《新华字典》 210 个部首,
大都是象形字,它代表着在此部首下的大多数字的意义所属
的范围。从所属内推测某个生字的意思,再从声旁猜读它的
声音,在一般情况下,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
但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汉字也不例外,有些字不容
易找出它的形旁和声旁来的,完全靠读半边的办法不大解决
问题。
如“颖”字,表面看来它属“页”旁(实际上《新华字
典》已把它归属页部) ,但“颖”字形是“禾” ,声是“顷” 。
颖的原意为
囫囵吞枣读古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