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石鼓区五一路小学 李艳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选自 S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15 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
诗表现的是 -种充满诗意的离别。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
繁荣 , 季节是烟花三月、 春意最浓的时候 , 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 这
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
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
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 , 他向往
扬州地区 , 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
着江水荡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 感悟和运用 ,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为此 , 本堂课我
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以 “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
导学生理解诗句,
一、以读代讲,注重感悟
读是理解、 感悟文本的前提。 教学时我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书方法,
让学生全方位地触摸文本语言。随着文字的流淌,细细地品味,体会
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比如, 有个别读、 师生合作地读、 男生读、
女生读、齐读通过读将学生弓 | 入诗中意境。
二、 品词析句,感悟真情
在教学时, 我始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来理解古诗, 体会情感和感 受作者用词之妙。
如抓住第二句的‘烟花三月”一词,引导学生联想到描写“烟花
三月”的词语、诗句,来解读正在学习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到当时诗
的意境, 把送别时的阳春美景渲染得格外浓郁。 在执教后两行诗句时,
我重在弓 | 导学生捕捉诗眼, 更是抓住“孤帆”、 “唯见”等关键词,
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人的心声,体会诗人的心情。
三、拓展积累,深化理解
用“送”别诗的导入, 开阔学生的眼界, 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 我又进行了拓展内容, 如讲解一段李白
与孟浩然友谊的故事,让全诗的意境丰满而有依托。
四、读写结合,注重运用
学习完这首诗, 我又让学生结合实际, 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即将
告别母校的感受,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习作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