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
1
一、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一种教研活动的形式,是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为己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2
1、从一则案例看课例研究
实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
(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博士案例)
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开研究
教学内容是 “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
3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春游你想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6、42、36、49、28)。
师:我们选“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
(学生回答:47,37) 。
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
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
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沈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
“谁再来说一遍”
4
“交流”不意味着让学生重复别人的正确算法,更应更尊重学生计算过程中的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
5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在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揭题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看谁的方法多?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
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
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
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
……
6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 “还有不同意见吗?” “真行!”的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整个交流过程教师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进行口算。”
7
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口算办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对“54-17=”的测试中仅有12%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
8
通过仔细的录象观察和深入的语言分析,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
大家觉得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异同以达到相互沟通理解,并在比较中让学生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算法的意识。
看来“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做出比较和判断。授课老师也觉得很有必要借班再上一次,对什么是“交流”做出改进。
9
“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76-19”
生1:我是这样算的:76-10=66,66-9=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谁能解释一下。
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先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
……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学生又交流了几种,教师一一介入引导
10
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