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 第一
节 教育学从何而来 早期的教育思想,作为文字陈述的教育知识,绝大多数都散见于宗
教典籍 和思想家的对话、短论、语录、论著之中,如孔子的《论语》 ,柏拉图,亚里
士 多德。
概括来说,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一是来自于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 学思辨;
而是来自于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1605 年,英国学者培根《新工具》一书中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 主张经
验与理性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在培根的知识体系里,教育知识 居于最低层次,
处于依附的地位,同时又被培根命名为教师的知识。教育知识 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
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
大辞典》中指出:所谓教育学,是指“研 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
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的、有目的的和系 统的培养
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乌申斯基运用 19 世纪中期以后的教育学、心理学成果,建立起了它的教育 学体
系,即广义的教育学和狭义的教育学。所谓广义的教育学,主要是把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
现象来看待,凡是研究人的社会性再生产活动的理论都可称之为 教育学。所谓狭义的教
育学,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是人的心理连续不断的改造和 变化的活动,凡是研究教育过程
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理论可称之为教育 学。
日本学者天蒲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 这就是教
育学。在这一概念基础上,他做出了两点说明:其一,从研究方法来 看,冠以的教育学
不仅指对教育的哲学性研究,也包括对教育的科学性研究。 其二,从研究对象来看,教
育学在广义上包括学校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和家庭 教育学等领域。
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 “教育学”一词在不断的演变,最初是指关于教育的 科
学,或关于教育的艺术,或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后来,人们更倾向于从科学 的角度来看
待教育学,于是便产生了“教育科学”一词。教育学的含义,既包 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
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 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
学、教育人类学等,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 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育 法等。
新的“教育学” ( Education )和旧的“教育学” ( Pedagogy 的根本区别有 两
点:其一, Education 一词涵盖面更广,远不止教学方法、学校管理这两方面; 其二,
Education更科学,或者更利于对教育学进行学术研究
在舒耶尔和施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他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 意义的教
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这主要是指从社会的 角度去观察教育
活动及支配教育活动的思想; (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主
要指规范人们教育行为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技术,其功能是对教育实践进行指导, 强化教
育技能;(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主要指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教育 对象进行因果
关系研究;(4)作为建立在牢固基础之上的教育学,这种教育学 在形态上类似于教育
理论,但比教育理论更高一个层次,它既立足于教育的科 学研究基础之上,又依赖于个
人的信念和人类学的沉思。
从以上各家观点可以看出:(1)由于教育学本身的复杂性,导致“教育学” 异常
复杂,对其内涵的理解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展开,并在此基础上 加以综合,因
此,综合性是教育学概念的基本特征。 (2)教育学的内涵和外延
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且会 产生各种
分化。(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能没有人,而前述各种观点均在不同 程度上忽视或者
淡化了人。 第二节教育学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西方教育学的奠基和演化一一教育学的学科化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从教学论到初具形态的教育学的出现
17世纪初,德国教学论革新者受到培根的影响,尝试运用归纳法把较为成
功的教学经验加以概括,出现了一批教学论著作
拉特克在1617年发表《新方法》,概括了一系列教学规则:按照自然规律 进行教 学;一次只学硬背; 等。局限在教学
方法的细枝末节上,缺少对整个教育问题的系统思考,很难构 建理论化的教育学理论体 系。
夸美纽斯在教育学上的建树,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方面: (1)对教育学的
理论性质问题,第一次做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他撰写《大教学论》的目的在 于“阐明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2)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上,夸美 纽斯创造了一
个被几个
教育学原理叶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