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隋唐时期文学批评
p 2
隋代的文学批评
1、隋代君臣对齐梁文风的批判
隋文帝杨坚采取行政命令的手段来解决文风的问题。
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
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
第1页/共30页
p 3
2、王通的《中说》的文学批评:
① 论文主理:
《中说·王道》:“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无文也。”
《中说·天地》:“学者博诵云乎哉!必也贯乎道。文者苟作云乎哉!必也济乎义。”
第2页/共30页
p 4
② 论诗主政教之用:
《中说·天地》:“吾尝闻夫子之论诗矣,上明三纲,下达五常。于是征存亡,辩得失,故小人歌之以贡其俗,君子赋之以见其志,圣人采之以观其变。”
《中说·事君》的“四名五志”:“一曰化,天子所以风天下也;二曰政,蕃臣所以移其俗也;三曰颂,以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四曰叹,以陈诲立诫于家也。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伤焉,或恶焉,或诫焉,是谓五志。”
③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中说·事君》:“古之文也约以达,今之文也繁以塞。”
第3页/共30页
p 5
唐代的文学批评
一、初盛唐时期的文学批评
1、唐太宗君臣对齐梁文风的态度
如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
第4页/共30页
p 6
2、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乃不复似诗。”
第5页/共30页
p 7
3、王昌龄的诗境说
《新唐书·艺文志》载王昌龄《诗格》二卷。
《文镜秘府论》引用王昌龄《诗格》中的论述,有的引文前有“王氏论文云”五字。
王昌龄《诗格》:“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如其境思不来,不可作也。”(《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
《俱舍诵疏》:“功能所托,名为境界。如眼能见色,识能了色,唤色为境界。”
《俱舍诵疏》:“心之所游履攀援者,故称为境。”
第6页/共30页
p 8
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第7页/共30页
p 9
4、殷璠的“三来”和“兴象”说
殷璠《河岳英灵集》是盛唐名家诗选。
①“三来”说
《河岳英灵集序》:“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
②“兴象”说
《河岳英灵集序》:“都无兴象,但贵轻艳。虽满箧笥,将何用之?”
《河岳英灵集》评陶翰:“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河岳英灵集》评孟浩然:“无论兴象,兼复故实。”
第8页/共30页
p 10
二、中唐时期的文学批评
1、皎然《诗式》对意境说的发展
皎然的《诗式》是一部比较系统的诗论专著。
《诗式》的命名,意为示人以作诗所应遵从的法度。
第9页/共30页
隋唐时期文学批评PPT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