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主备:朱锦玲)
班级
所需课时
1
授课时间
1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过程与方法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含预习、新授、课堂训练、作业等)
方法、思路和技巧
一、分析词作:
(一)分析词的上片
(指导学生抓住意象,合理想象,描述画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1、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天(长天、秋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二)分析下片: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
水龙吟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