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匹罗星的细菌耐药性进展
摘要:莫匹罗星自1985年上市以来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之也带来了不断上升的耐药性问题。本文就莫匹罗星的药理作用机理,不良反应,耐药性的种类,临床发生情况以及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莫匹罗星,耐药,MRSA,多粘菌素B,杆菌肽
莫匹罗星(Mupirocin),又名假单胞菌酸A,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皮肤表面抗菌制剂在1985年由葛兰素史克以“百多邦”(Bactroban)为商品名推向市场。美国FDA在1987年批准该药在美国上市使用。我国是在1993年批准中美史克制药生产和销售该药品。国外其它以莫匹罗星为主要活性成分的药品商品名还有Centany,Bactoderm (印度尼西亚, 以色列),Eismycin (德国),Mupiderm (法国)。其它国外主要生产厂商有Johnson and Johnson Medical Inc,Pharma Pac,Allscripts Healthcare Solutions,Physicians Total Care,Southwood Pharmaceuticals Inc,Clay-Park Laboratories Inc,Teva Pharmaceuticals USA,Prescript Pharmaceuticals等公司。现在莫匹罗星已在全球九十多个国家使用。
莫匹罗星的主要制剂有2%莫匹罗星钙霜剂(主要成分为:%莫匹罗星钙,相当于2%莫匹罗星;苯甲醇;聚西托醇1000;十六醇;十八醇;黄原胶;苯氧乙醇;石蜡油;纯化水)和2%莫匹罗星软膏剂(主要成分为2%莫匹罗星和聚乙二醇)两种。每支软膏装量有1g,15g,22g,30g四种规格。莫匹罗星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革兰氏阳性致病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甲氧西林耐药型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以及链球菌造成的皮肤细菌感染。我国国内批准使用的适应症为
“主要用于各种细菌性皮肤感染的局部治疗,如:脓胞疮、疖病、毛囊炎等原发性皮肤感染,及湿疹合并感染、溃疡合并感染、创伤合并感染等继发性感染的治疗”。在国外,莫匹罗星大量被用于未列入适应症的鼻腔MRSA的清除,以降低外科手术病人、腹透病人等的感染危险性。
莫匹罗星上市二十多年来,由于其独特的抗菌作用机理,迅速成为皮肤科局部抗菌治疗的首选药物,其疗效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认可。但是,和绝大多数抗生素一样,莫匹罗星同样也没有摆脱耐药性的困境。随着全球性的上市销售,特别是作为OTC药物的广泛使用,对莫匹罗星耐药性的问题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值得广大医务人员的关注,本文就莫匹罗星的理化性质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供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参考,以促进正确用药、合理用药,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蔓延,延长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寿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一.莫匹罗星化学性质和药理作用
莫匹罗星,又名假单胞菌酸A,是在1971年1从荧光假单胞菌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细菌代谢产物,其化学名为:9-{4-[5-(2,3-环氧-5-羟基-4-甲基己基)-3,4-二羟基四氢吡喃-2-基]-3-甲基丁-2-烯酰氧}壬酸,分子式为C26H44O9,,化学结构式如下:
莫匹罗星抗菌作用的主要机理为抑制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蛋白质合成过程。莫匹罗星侧链在立体结构上与异亮氨酸(Ile)有相似性,能与细菌细胞内的异亮氨酸tRNA合成酶的Ile结合部位进行竞争性结合,形成可逆性复合物,阻止其与Ile的进一步组合,使细胞内含有Ile的tRNA耗尽,从而影响或终止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合成。由于莫匹罗星与其他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不同,所以其与其它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并且,由于莫匹罗星与哺乳动物异亮氨酸tRNA合成酶的结合力较低,因此对人和动物的毒性较小。莫匹罗星进入人体后,在体内的半衰期很短,会被很快分解成无活性的单胞酸,临床上一般只采用局部外用给药方式。
体外抑菌试验表明,莫匹罗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酿脓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最小杀菌浓度为16μg/ml,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株,仍显示较强的敏感性2。
莫匹罗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等大多数的革兰氏阴性菌不敏感,仅对百日咳杆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少数革兰氏阴性菌较敏感。对正常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球菌属、棒杆菌属和丙酸杆菌属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对厌氧性链球菌、肠球菌、厌氧菌、真菌、沙眼衣原体均无作用3。
人体完整皮肤对莫匹罗星的全身吸收很小。将14C-标记的莫匹罗星软膏涂抹于正常男性志愿者的前臂24小时后未检测到全
莫匹罗星的细菌耐药性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