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研究论文选编??为了使同学们深入了解古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早日接触古汉语研究的前沿课题, 我们选编了这些研究论文。这些入选的论文侧重在以下一些方面: 1 综合介绍:对古汉语研究的某些问题进行综述,以便使同学综合性的了解研究的概况。 2 专题研讨:就某些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3 入门引路:就如何学习古汉语进行介绍。 1?????????周祖谟中国文化研究 199701 一、绪论 1. 汉字的发展。从历史上看, 文字起源很早。尽管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像很早的文字的东西, 但它究竟属于什么时代, 怎么去认识, 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 今日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记录汉语的文字是甲骨文。从甲骨文发展到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六国古文: 秦早期的籀文、货币上的文字、陶器上的文字等等。到了秦始皇时代, 简易了秦的籀文,成为小篆。再发展成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即楷书、正书)。从书写方式上看, 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 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 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篆书是圆笔居多,小篆已有点变化,隶书变化很大,把圆笔改成方笔。如“大”、“日”,字形由圆的变成方块。这种发展一方面由繁复趋于约易, 简单化, 如由大篆、籀文到小篆; 另一方面又可看到由单体变为合体, 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 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 《说文》举“上”、“下”为例,因为无物可象,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会意一般是合体的,如“相”, 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 遂向表音方向发展, 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 合前几种为六书。转注,《说文·叙》讲“建类一首, ……考老是也”。前人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我认为比较准确的是刘台拱的讲法:“从一义生数字谓之转注,以一字摄数义谓之假借;随音立字,谓之转注,依音记字谓之假借。”戴震、段玉裁讲转注是互训, 非也, 互训不是文字孳乳的方法。假借以不造字立字, 同音假借, 拿一个字代表两个不同的语词。转注是表音的, 假借更是表音的, 因此我说是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文字使用上, 一字多形( 或体, 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慢慢趋向固定。从历史上看, 有古字今字之别。 。首先应理解声、韵是一个系统( system ) ,不是杂乱无章的。一种语言里声母、韵母各分多少类是有数的; 声韵的结合是有规律的, 是系统的。比如: 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t t‘一定跟iy ( 或有iy介音的韵) 相拼, 不跟ao相拼。声韵的演变就是在这一系统内部有些发展改变。演变或者由简而繁, 比如古代的“端透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知彻澄”和“照穿床”。或者由繁而简, 比如“蓝”是来母,而“监”是见母, 古代有复辅音声母kl-。为什么说古代有复辅音?这样的事例不是个别的。比如:“恕”从如声。一个字也可以有两个读音, 比如“率” shu ài、lù, 最早为两个辅音, 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有的保留了前面的辅音(如“监”) ,有的保留了后面的辅音(如“蓝”)。除谐声外,从汉藏语同源词比较也可看出古有复辅音。时代有不同。从汉语语音的声韵系统发展来看, 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period ): 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上古又可以分成前期( proto-Chinese ) 、后期( archaic Chinese )。时代前后亦有伸缩, 商代为上古前期, 周秦即为上古后期; 若周秦以上为上古, 则汉代也可说是上古的后期。魏晋南北朝为中古,唐、宋为近古,元、明、清是近代, 现在为现代。研究任何学问,了解其历史,都应在历史上划分不同的阶段,不要笼统。方音有不同。因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交错的关系, 方音由分歧而逐渐融合, 趋于一致, 这是一个发展趋势。方音自古有之, 而汉语是有一个最早的母语的, 方言不过是其不同分支而已。有些美国学者认为闽语跟早期汉语不是一回事, 有自己的原始闽语的母语。我们不同意这种说法。闽、粤、吴、北方话都是由一种早期汉语演变来的。因为一种语言不能单从语音来比较, 还要看它的语法、词汇。闽语也是音节语言, 没有很多的形态( phonological ) 变化, 语法结构跟其他汉语方言基本一致, 声调也可以对应。词汇上的证据就更多了, 不过有些词汇北方话没有。这里面有不同民族往来时互相影响的问题, 吸收一些别的民族语言的词汇。语言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有的快一些, 有的慢一些。方言的发展是交错的, 有的趋于一致。一致也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北方话一般无入声, 但山西话还有入声, 声调也不同, 有的有五个、六个声调。总之,关于声韵演变要建立两个观念:
毕业设计论文_古代汉语研究选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