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核桃坝两任支书一壶茶.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核桃坝两任支书一壶茶
  30年前,,弃稻种茶,从此,核桃坝的荒坡荒山不仅逐渐变成了金山银山,还孕育出一个远近闻名的茶品牌――“湄潭翠芽”!
  
  从湄潭县城到核桃坝村,一路上都是连绵不断的茶海?L光。
  距离遵义70公里的湄潭县,曾是红军长征和文军长征(指抗战时期的浙大西迁)的交汇之处。如今,这片红色的土地,早已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核桃坝的茶叶规模有7100亩,发展历史已经30年了。”核桃坝村支书陈廷明告诉记者,这一切都缘于老支书当年的先见之明。
  
  从全国劳模到老茶农
  
  “核桃坝的茶是老支书亲手干起来的。”陈廷明说的老支书,在整个湄潭县都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老茶农”的何殿伦。
  核桃坝村位于湄潭县城东南,距县城10公里。“核桃坝几大湾,十年中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
”几十年前的苦日子,被老支书何殿伦编成了顺口溜。
  1965年冬天,何殿伦带领全村群众冒着严寒,打响了改变核桃坝命运的关键一役――筑坝引水。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核桃坝人搬石运土,苦干97天,筑起了一座长57米、宽7米、高5米的堤坝,安装了12台水能泵。第二年,核桃坝村的粮食产量由50万斤一下增加到了150万斤。
  何殿伦的事迹不胫而走,成了全国上下学习的榜样。1969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邀到北京参加了建国20周年国庆观礼活动。
  据说,接到进京的通知后,老支书激动得彻夜难眠。可是,翻遍家里的旮旮角角,竟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衣服。“借衣服进京”成了何殿伦最辛酸的记忆。
  1981年,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简称茶科所)在核桃坝村开展的茶树良种研究取得成功,何殿伦眼前一亮,觉得这才是核桃坝摆脱贫穷的“摇钱树”。但是,种茶不像种粮见效快,从种植到收益耍三至五年,而且在村民们看来,茶叶只能拿来喝,只能解渴,填不饱肚子,所以大家都不敢种。
  何殿伦只好从自己做起,,并“强迫”另外3名村干部试种了两亩。,改写了核桃坝村的历史!
  到1987年,核桃坝村已在荒山荒坡上新辟良种茶园1200多亩,建成了中国西部首个村级茶树良种场。
  随着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卖茶叶成了最大的难题。何殿伦背上茶叶出发了,一路走过遵义、贵阳、重庆等地,每天到各个机关单位、车站码头到处推销宣传核桃坝的茶叶。
  “当时人家不晓得你这个茶,后来通过送人吃,请人品尝,市场才逐渐打开了。以前茶青(从茶园里刚采摘下来的叶子)才卖两、三块钱一斤,现在好的茶青已卖到上百元。”陈廷明说。
  1986年,中国评酒会在贵阳召开,何殿伦又带着茶叶参会,见人就送。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送,核桃坝的茶叶一下子进了中南海,并吸引当时中顾委领导前来参观。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到核桃坝考察,并撰文盛赞核桃坝茶叶。《求是》杂志也刊登了署名文章《中国的地表开发起始于核桃坝》,更是让核桃坝声名远播。
  茶青多了,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生产链条却没有形成规模,于是,核桃坝村家家户户又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一到晚上,机器加工声音不绝于耳。

核桃坝两任支书一壶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2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