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西风烈》批评的再批评
摘要:有关《西风烈》的批评中,“场面研究”的理论滥用以及意识形态批评的共识使中国类型电影批评始终存在“经验”和“策略”方面的困惑,观察美国类型电影,以美国影视教育家为代表的电影化叙事研究表明了美国类型电影对一批电影实例的偏好,美国导演科恩兄弟翻拍的西部片《大地惊雷》与好莱坞反恐影像情节类型划分之间的对应则表明了美国类型电影的传统。综合分析之后,本文旨在表明类型电影在实用主义理论支撑下的批评视野。
关键词:《西风烈》;再批评;情节类型
值得注意的一点,无论《西风烈》是否能够代表内地类型片的一种尝试,至少对《西风烈》的批评已经尝试覆盖到了类型电影研究的细枝末节,如同批评者对电影本身“混搭”的反感,《西风烈》批评的声音本身也是嘈杂和混乱的,这里,传播学的视觉系统和奇观电影美学共同服务于电影的“场面研究”(荒野打斗,漫天追捕),并且作为电影理论随意调用;此外,意识形态基础上的语境分析,看似是在差异中进行原型批评,实则是在帮助对无法描述的“风格”进行文化心理上的认同。对于《西风烈》里“莫名”的追捕和逃亡,在意识形态批评者眼里,这是对香港警匪片的效仿,比较两个地域里的警匪片之后,认为此类电影类型表意的惯例是首先拥有一个类型元素支撑下的自身历史文化背景。
关于“地气”,“语境”是中国类型电影批评提得最频繁、最汹涌的,有关新电影的讨论上,有一个观点也很流行,就是高群书(西风烈导演)“把主旋律拍到了顶(《千钧一发》:我几乎闻到了老鱼的腥味》)”。因此,相比相对匮乏的国内电影类型,更加匮乏的是批评的视野,虽然国内类型电影的经验论和策略分析已经让“批评家感受到的支撑起某种原则的困难”,(所有的人都可以写一部三卷长的小说,其中无需对生活及文学的了解,而批评家所感受的困难,在于支撑起某种原则――奥斯卡?王尔德《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但这些批评最大的问题依然来自对“经验和策略”本身的困惑,究竟是什么样的经验支配着类型电影的拓荒,那些被认定的国别电影史里的类型电影,那些被认为可以或不可以复制的盛况,是不是应该首先分析一两个拥有实际操作性的“例子”?这些类型电影最初的困惑,那些为了意识形态批评而挖掘出来的意识形态背景下的类型元素,有没有在我们自身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找到移植成功的方法,还是说全数淹没在了文学描述上。
一、选择和方法
“为环球影业公司、独立制片人及付费电视承担剧本分析”的影视教育专家詹尼弗?范茜秋,在其创作的《电影化叙事:电影人必须了解的100个最有力的电影手法》②中,作者几乎每一章节都会使用科恩兄弟的电影作为实证经验或特别个案出现,除了这些难得的原始剧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本人所代表的南加州影视制作中心(美国电影常年保持高产的地区)对一批电影实例的偏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
“电影元素”这一章节,将那些科恩式的隐喻镜头,转化成了“看科恩兄弟如何利用电影元素设定氛围”这个朴素的实际问题,一个介绍路标的镜头,被描述成了运动镜头表意的猜想(电影元素,降,垂直轴线往下移……通常用于揭示),这里举例作者对科恩兄弟几部影片的“笔记”,《血迷宫》最后镜头具有“定格”的普遍意义,《冰雪暴》的某处剪辑对应了“节奏上的线性要求”,《冰雪暴》某处介绍环境的推拉镜头“拥有戏剧价值,实现了对两种环境和两
有关《西风烈》批评的再批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