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肺源性心脏病秘方发表者: 赵东奇(访问人次: 67) 温肾救心汤【来源】查玉明,《名医治验良方》【组成】炙附子 克, 白术、茯苓各 25 克, 白芍 15 克, 生黄芪、五加皮各 25 克,细辛 5 克,桂枝 克,五味子、甘草各 10 克,生姜 15 克。【用法】先将药加水浸泡半小时后, 水煎服。首煎煎沸后慢火煎 30 分钟, 二煎沸后慢火煎 20 分钟,两煎汁混合一起,分 4 次服,每次服 100 毫升,早晚餐后 1 小时左右服用。【功用】温阳益气,化湿利水。【方解】本方系真武汤衍化。寒淫所胜, 治以辛热, 附子壮阳益肾, 温散水气; 选黄芪益气利水; 桂枝温阳化水; 细辛平喘行水; 五加皮消肿去水, 使气化水去而肿消。配五味子收敛肺气,以益心气,使心肺得补,相得益彰。阳复而水化,改善循环,心阳得振,心衰可解。盖“风心”及“肺心”两病,一是外邪内侵,留恋血脉,内舍于心,心肌受累;一是内伤痰饮, 肺气先伤, 痰浊壅塞, 水邪内伏, 累及心阳。两病始发病因虽然不同, 但殊途同归, 最终转化为心阳衰竭。本方在于温补, 温补可以化气, 从而达到阳复阴化, 水行悸安的目的。故病名虽异,其治则一,此之谓也。【主治】阴盛于阳, 水湿内停, 上凌心肺引起心悸怔忡, 尿少浮肿, 喘不得卧, 口唇发青之水气病( 肺心病、风心病)。【加减】下肢肿甚加防己 15 克; 上感咽痛, 加鱼腥草 25 克; 咳喘加车前子 25 克, 杏仁 1 5 克;呕逆不食加砂仁 10 克,藿香 克。【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附记】查氏认为,本病首先应扶正为主,正复则邪去,气充则血行,若心衰尚未改善,切不可化瘀攻邪,徒伤其正也。 加味小青龙汤【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组成】麻黄、桂枝、白芍各 9 克,细辛、干姜各 6 克,五味子、半夏各 9 克,生石膏 30 克,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功用】温散水饮。【方解】方用麻黄、桂枝宣肺平喘,发汗利小便,以消水饮肿胀;干姜、细辛温化水饮;半夏除痰蠲饮; 五味子、白芍敛肺气以治喘, 并控制温热药不使过于温散, 以损耗肺气; 生石膏配麻黄、桂枝以降肺平喘。配伍为用,共奏温散水饮,降肺平喘之功。【主治】心肺停饮之肺心病, 证见咳喘年久, 痰稀量多, 吐出甚爽, 倚息不能平卧, 心悸气短,胸闷干呕,头面及四肢部有轻度浮肿,舌淡苔白,脉弦。【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附记】本方已为印氏“抓主证”的常用方, 凡咳喘痰多清稀, 吐出爽利者, 即投此方,即肺气肿、肺心病亦不例外。 肺肾同治汤【来源】郭士魁,《杂病证治》【组成】①麻黄 3~6克, 杏仁、川贝母各 10 ~ 12 克, 生石膏 15 ~ 30 克, 瓜蒌 15 ~ 20 克, 桑白皮、地骨皮各 10 ~ 12 克, 紫菀 10 ~ 15 克, 苏子 10 ~ 12 克;②党参 15 ~ 20 克, 白术、陈皮、当归、半夏、补骨脂各 10 ~ 12 克,茯苓 10 ~ 15 克,女贞子、枸杞子各 12 ~ 15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2 剂,上午服①方,下午服②方。【功用】①宣肺化痰,降逆平喘; ②健脾补肾。【方解】咳嗽兼脾肾阳虚, 宜肺肾同治。一方分二,方①中用麻黄、杏仁宣肺化痰; 川贝母、石膏
治肺源性心脏病秘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