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常见意象解读:傲霜的菊花
古诗常见意象解读:傲霜的菊花
一、菊花的别称
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3.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5.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陶渊明?和郭主簿?〕
7.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白居易?咏菊?〕
菊花在秋天九月份开放,是代表秋季的花卉,故称“秋菊〞。菊花以野生黄色的品类最常见,所以又名“黄花〞。菊花一般是一簇簇种植生长的,所以又叫“丛菊〞。菊花花形清雅,散发清香,所以又称“芳菊〞。因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爱菊成癖,且写了许多咏菊花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菊花由此获得了“陶菊〞“东篱菊〞“花中隐士〞的封号。在古诗词中,以“菊〞“菊花〞使用的频率最高。
二、菊花的意蕴
1.赞美坚贞高洁的品格
菊花具有凌寒傲霜的内质,它战西风而不怯,经严霜而愈妍。所以诗人托菊言志,赞美坚贞高洁品格。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第一、二句诗人写爱菊。住宅周围遍植菊花〔秋丛即丛丛的秋菊〕,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专心致志绕篱观菊,以至于夕阳落山也不知不觉。“遍绕〞“日斜〞两个细节活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三、四句点明爱菊的原因: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诗人抒写自己的爱菊之情,赞美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
2.表达闲适恬静的隐逸情怀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见〞字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
3.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第一、二句说自己身逢战乱登高无酒的凄情落寞,暗含对时局动乱,佳节不幸的不平不满。三、四句写诗人怜花思乡,忧国忧民。长安故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血雨腥风之下,于断垣残壁之间,丛丛菊花寂寞开放,凋零破败。触目惊心的秋菊特写,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思乡之情,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全诗借菊花,感伤时世。抒发
古诗常见意象解读:傲霜的菊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